首页 -> 2007年第9期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和习惯

作者:谢劲松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在谈到“习惯”时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据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相关。在这些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许多教育专家也认为:学生如果想获得好的学习成绩,想将来有出息,就须尽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是语文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难点之一。那么,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和习惯,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呢?笔者认为须落实好以下两点:
  
  一、树立生活“语文化”的思想观
  
  所谓生活“语文化”,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的观念”。新课标提出了要加强语文课程及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而语文素养指的是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生活与语文学习紧密相连。北京大学的孔庆东教授说:“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思想,语文就是你这个人。”也有人说“生活是一部无字的书,你的思想、你的言语、你的行动就是这部书上的文字。”可见生活与语文是密不可分的。在生活这个大学堂里,学生若具有自主阅读的意识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撷取到丰富的语文知识,而且能提高语文的素养。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1)看报。要求学生每天看报纸,摘录一条自己喜欢的消息,利用上课前的五分钟朗读给同学们听,简要说说自己选择这条消息的原因,有哪些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学生多看报纸,既了解了各地发生的事情,又学了一些写作技巧,同时也积累了写作的素材,可谓一举两得。教师适当地指导学生注意新闻的特点:标题精辟、洗炼、醒目,叙事精炼、简洁、清楚,篇幅短小,这都是学生学习的样本。
  (2)广泛阅读课外书。笔者要求学生每学期看一、两本名著,每天看一篇美文,特别是一些思想内容深刻、风格积极向上的文章。要求学生把文章中精彩的描写、内涵丰富的语句摘录、背诵下来,或者写读后感,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就拥有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读书笔记,也就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成功感。课外书不仅让学生开阔了眼界,又能结识良师益友,见到榜样楷模;既能陶冶情操,又能增长智慧,了解人生,同时语文的读写能力也增长了。
  (3)勤翻阅字典。笔者要求学生手头上人人必备一本字典——《新华字典》,有条件的同学可准备《成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要求学生看书时遇到不懂的生字词要查找它的音和义;空闲时更要多翻阅一下字典,看见生疏的字词,就要有意识地记一下它的读音和意思。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笔者利用第二课堂开展“认字比赛”的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4)留意身边的广告、标语。笔者要求学生当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漫步校园或行走在街上时,留意一下身边的小牌子——广告、标语,它们的内容如何?它们是否有错别字?一条条或短小或精炼或触动人心的话语,不仅给学生以启发、警示,也提供了学习的一个样本。
  在生活这个大学堂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树立起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的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的思想观。养成自觉、自主地多阅读,多积累、多思考的习惯,事事、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学习、吸收,语文素养必定一天天提高。“语文学好了,干什么都摧枯拉朽,语文学不好,干什么都愚昧弱智……必须用对待整个人生的态度来对待语文。”(孔庆东)
  
  二、构建自主阅读的新常规
  
  过去我们的阅读教学,大多数老师都是呕心沥血地备课,把教学过程组织得井井有条,天衣无缝,然后辛辛苦苦地讲授。往往课堂上教师表现得很精彩,学生却收获微小。此种状况皆因教师课前对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指导或重视不够而造成的。
  在教学新课前,笔者都要求学生必须花一定时间自行阅读,写好自学笔记。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我要掌握的新词语。
  阅读完一篇文章,总有三五个甚至七八个新词语是学生平时少见少用的,而且也是课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因此,笔者要求学生自学时先抄写一遍(包括它的音和义),并且要求用这个词语重新造一个句子,然后与原句相对照,比较优劣。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中诘责、不逊、凄然、油光可鉴、绯红等词语,都是学生少见少用的,须了解了它们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再探究如何使用,这样记忆也就深刻了。
  (2)我知道的文章内容。
  每阅读了一篇文章,笔者要求学生写出它的内容梗概。阅读文章后能整体感知它的内容,是阅读目标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复述能力、概括能力的一种手段。学生能把所看到的内容复述给同学们听,这也就增强了复述能力,而在复述的过程中必然需要概括,这样概括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
  (3)我在文章中的新发现、新感悟。
  阅读完一篇文章,复述和概括并不是最终的目标,从文章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进一步要求学生须“深读”课文。如何“深读”课文呢?笔者指导学生抓文章的重点段、中心句、关键词或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语句来“深读”课文。
  (4)文章的写作特色(技巧)。
  学习范文的目的就是要懂得学以致用。阅读完一篇文章,笔者要求学生能说出文章一点或两点写作方面的特色或技巧。笔者指导学生可从下面的内容来说一说,如文章围绕主题运用了哪些材料?哪些材料详写哪些略写?文章有哪些表现手法?如何布局谋篇?文章哪里写得好,为什么好?
  (5)我不懂的语句、段落。
  笔者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后把自己不理解的句子、不明白的段落划出来,以便上课时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6)我的摘录。
  阅读的一个终极目标,就是积累。笔者要求学生把文章中好的词句、段摘录下来,反复诵读记忆。特别是那些修辞手法用得好的句子、句型特殊或抒情色彩浓的句子,除了记忆外,还要进行仿写,以达到深刻记忆和灵活运用的目的。如纪伯伦的《雨之歌》最后一段: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这同爱情何其酷肖:她是感情大海的叹息,是思想天空的泪水,是心灵田野的微笑。
  课前,学生以自己原有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自行阅读文章,所写的自学笔记相对较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思维情况、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笔者通过了解学生的自学信息,上课时有意识地把学生的疑惑、疑难当作堂上重点问题来解决,因为是学生自己想要了解的,想要知道的,想学的内容,学生就会怀着浓厚的兴趣去听去记,这样学习效果比老师强加给他们的要好得多。同时笔者也趁势把自己的“疑惑”向学生提出来,让学生分析解决,由此引发学生新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未知的探索。这样,阅读教学也就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的“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一原则。苏联大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期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多点让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正如《课程标准》里提出的“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构建自主阅读新常规,目的是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进有所依据,行有所规则,使学生能清楚地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深浅有度,井然有序。教师还可以结合各种文体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达标规程,指导学生自行阅读理解。小说把握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主题思想,写作特点;文言文理解内容大意,积累字词,把握蕴含的思想感情;记叙文抓六要素;议论文明确中心论点、辨析论据的类型、辨别论证方法,划分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散文拎线索、明主旨等。总之,各种文体都可以使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学习中得到培养。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须明白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其实就是指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培养。它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学生发展能力的唯一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谢劲松,广东阳江市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