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作者:何道锋
当前的语文教学,无论课内还是课外,都存在着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那就是重讲轻读。
一种表现在课内。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往往讲多读少,甚至有讲无读。课堂教学成了满堂灌,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很少甚至没有参与教学活动,成了听教师“独唱”的听众,或者变成“职业记录员”。一句话,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有些教师偶尔会让学生读一读,但没有任何提示或指导,学生叽哩呱啦、毫无生气的读一通,没有高低转折,没有抑扬顿挫,没有倾注感情,没有丝毫美感可言。本是双边活动却变成了“单边行动”。这样的教学,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难受;教师讲得颇多,学生学得极少,填鸭式教学的弊端暴露无遗。试问,这种教学如何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呢?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何能发挥呢?学生的学习兴趣怎么能激发出来呢?学生的智能何以得到发展、素质何以得到提高呢?
课内如此,那么课外呢?调查一下,情况更糟。朗读教学几乎一片空白。教师对学生的课外辅导,绝大部分针对所谓的知识点、考点,诸如词汇、语法、修辞,阅读题训练,写作训练等等,极少有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或训练的。
毋庸置疑,朗读教学是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至为薄弱的环节,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决定了语文教学必然重讲轻读。虽然素质教育实行了多年,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毫无疑问,目前在基础教育界仍然是应试当道。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依然是决定学生命运和评价教师业绩最主要的标准。学生、教师、学校以及绝大多数教育主管部门仍然围绕中考和高考指挥棒在转,每年的中考或高考语文试卷所出现的新题型、新动向、新精神都变成了新学年语文教学的新方向。目前的升学考试又不可能把普通话当作测试内容。不考试,就轻视,这是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的应试态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语文教学必然偏重知识传授,轻视朗读,忽略审美活动,这种状况在全国的基础教育界基本上是一种普遍现象,目前的教育体制还很难从本质上扭转这一局面。
其次,教师的个人因素也加重了语文朗读教学的薄弱化。
一是有些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落后,没有意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意义,把讲读课当成了单纯的知识传授课。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传授知识上,在课下到处查找资料,翻阅参考书,搜集整理知识,罗列众多要点,讲课时,一股脑儿把这些倾倒给学生,以致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一讲不可收拾。
二是少数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尤其是经验比较缺乏的年轻教师,不能正确处理好讲和读的关系,安排不好讲和读的时间比例,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把握不准,以致讲得过多而读得太少。
三是少数教师缺乏指导学生朗读的能力。他们欠缺朗读的相关知识和技巧,或者对这些知识、技巧一知半解,因而不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指导和训练,就是指导也往往是局部的、肤浅的、大而化之的,难以全面、精细、深入,这就导致了学生难以形成较好的朗读能力。读不好课文,师生均感索然无味,训练也就无从谈起了。
四是教师没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学生缺乏朗读兴趣,以读为苦,即使读也是被动的、机械的、不动脑筋的、毫无感情的读,这样一来,师生都无兴趣进行朗读训练了。
笔者从个人教学经验出发,联系当前教育实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朗读教学现状:
一、教师必须提高认识,强化朗读教学的意识。
一个目光远大、认真负责的语文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学的本质,尊重语文教学的规律,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陶冶美好情操渗透到语文教学的细节之中,为此必须重视朗读教学。语文教师必须明确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懂得朗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是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作品思想、作者感情的钥匙,是活跃课堂气氛、开启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感的重要措施,是学好普通话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步聚,是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学生有了朗读兴趣,朗读教学必然会事半功倍,取得良好效果。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懂得朗读的重要性,还要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他们浓厚的朗读兴趣,使他们爱读,乐读。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如:听课文朗读磁带、收听电视或广播中播音员播音、进行朗读比赛、举行诗歌朗诵会、教师范读、师生齐读、师生朗读对抗赛等等。
这里,笔者特别推荐“情境朗读法”和“表演朗读法”。所谓情境朗读法,就是根据具体朗读材料设置特定的外部情境,以烘托朗读氛围,激发朗读情趣,增强朗读效果。
例如艾青写于1938年11月的著名诗歌《我爱这土地》。众所周知,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到1938年10月武汉陷落,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大片国土沦陷,惨遭敌人蹂躏,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相持阶段。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艾青写下这首感人至深的诗,表达了自己最沉痛最顽强的爱国主义情感,对激发国民斗志有着重要作用。笔者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读这首诗时,专门播放了当时日军践踏中国国土、祖国人民英勇抗战的记录片,学生深受震撼。有学生朗读时眼含热泪,朗读效果非常好。显然,如果没有设置当时的历史情境,就很难通过这首诗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而如果忽略了这种情感的培养,那这首诗就白读了。
所谓表演朗读法,就是让学生边朗读边表演。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动感十足的文章。例如在朗读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时,笔者专门把一面鼓(虽然不是安塞腰鼓,但聊胜于无)放在讲台上,让学生上来边敲边读,或你敲我读,你读我敲。孩子们兴致盎然,争先恐后地跑来狂敲热读: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不用教师多讲,光是那激烈的鼓声就足以让学生体味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和炽热情怀。令人惊异的是,学生敲出的鼓点和文章节奏十分合拍。一颗热爱民族文化的心灵就这么悄悄地萌芽了。
以上两种方法,因学生反响热烈,笔者多次采用,还为全县上了一堂示范课。建议各位教师在采用时结合实际情况,不可一味强求,不可空求形式。
三、教师应掌握朗读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并加强课内外的朗读指导。
正确的朗读能给人美的享受,不正确的朗读只会变成刺耳的聒噪。朗读是口头语言艺术,是一门学问,有自己的知识系统和方法技巧。如:朗读时怎样呼吸?怎样才能产生共鸣?如何准确发音?如何控制朗读节奏(包括词语音域的大小、时间长短、强弱程度和吐字的快慢即语速等)如何注意语调(如停顿、重读、语气、抑扬)等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学习,全面掌握朗读的知识和技巧,同时在课内外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指导时可结合具体课文或其他朗读材料,也可举办专题讲座,前者主要用于指导局部性的朗读知识和技巧,后者主要用于指导全面朗读的知识和技巧。
四、强化课内外朗读训练,把朗读教学落到实处。
这是关键一环。课堂是进行朗读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上应处理好讲和读的关系,必须做到精讲少讲,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多读。课外以点评为主,让学生多练。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让学生从朗读中去领会词句意思,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感情,体会语言的精妙,领略优美的意境,获得心灵的感悟。
课内朗读训练可在讲读课文时进行,方法灵活多变,可边讲边读,先讲后读,或先读后讲;可齐声朗读,也可抽个别学生朗读;可分组朗读,也可分角色朗读。课外朗读训练可采取课内朗读的多种方法,也可采取先听范读再自读或进行朗读比赛等方法。总之,朗读教学不能走过场,摆花架子,要脚踏实地,严格训练。
五、加强教学研究,加大朗读教学的监督和评估力度。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经常进行教学研究,阅读有关朗读教学的资料,与教研组内的教师共同探讨,结合本校实际探索朗读教学的方法,并将之运用于课堂内外。学校应把朗读教学作为重要指标纳入课堂教学评价之中,应加大对朗读教学的监督和评估力度。领导、教师应经常深入课堂听课,检查、监督朗读教学落实的情况。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提升,随着语文教育界对朗读教学的日益重视,我们深信,朗读教学的春天一定会来到,在和风声雨声分数声的斗争中,动人的读书声一定会响彻全国。
何道锋,四川邻水县城北镇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