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课外阅读与学生素质的提高

作者:陈志佳 危玉然




  阅读是人类认识活动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在当今这个“浮躁”的时代,青少年学生热衷于“读图”或“读屏”,读书风气渐行渐远,许多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甚至不知名著为何物,由此导致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日益低下也就不足为奇了。笔者亲眼所见,有的文科大专生毕业时连一篇自荐书都写不通顺,且错字病句不少,可见其语文素质之低。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体现其人文素质之差。可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是当前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抓好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
  
  1.培育人文精神与审美情趣
  现在,人们已逐渐意识到人文精神对于现代人的重要意义。21世纪的人不应成为知识和技术的奴隶,而应该是科学性和人文性都得到均衡发展的人。在当今物质富足而精神迷惘的时代,人们精神上充满了矛盾和痛苦。而人的人文素质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事业境界,使人在纷繁的经济大潮中辨明自身的方向,明白自身的价值,能帮助人度过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人生。
  而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素养,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极好的素材。如《火刑》中布鲁诺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屈原列传》中屈原的爱国精神与宁死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伟岸人格,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自由意志等,无不穿越时空,闪耀着人文精神的璀璨光芒。《庄子》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论语》体现了人与人的和谐美。《诗经·七月》中表现了人在劳动中的自我确证和天人和谐的意识,创造了情景和谐、天人合一的自然美感。通过引导学生在阅读和鉴赏过程中,充分挖掘和品味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关怀与审美情趣,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2.培养健康人格
  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是教育的目标之一。而课外阅读对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培养有独特的不可代替的作用。尤其是古今中外的不朽名著,作用更大。学生通过阅读、欣赏名著,获得对社会和人生的正确认识,从而影响他们的思想性格和人生道路。通过阅读名著,学生会懂得如何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如何对待爱情和事业,如何对待成功与挫折,如何对待金钱和地位等,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人格。这种教育效果比空洞的说教更形象、更深刻,对青少年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更具恒久性。
  3.提高语文素养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要靠长期的大量的阅读和积累才能形成,正如《庄子》所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早已不言自明了。现在有的学生之所以错字连篇、病句迭出,之所以词汇贫乏、言不达意,之所以内容空洞、言之无物,主要是由于阅读量不足造成的。可以说,现在学生语文水平的普遍下降,与缺乏大量的课外阅读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以此作为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抓好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
  
  1.明确目的 增强动力
  教师应向学生讲明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积极作用,使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性。课堂上多读一些与读书有关的文章,特别是一些名家谈读书感受的文章,如梁实秋的《影响我的几本书》、林语堂《读书的艺术》等,多举名人(特别是大师级的名人,如钱钟书等)博学多读、终成大器的事例,目的是让学生在心理上逐渐认同读书的好处。长期下去,如果时机成熟,他们就会拿起书来读。
  2.以身作则 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在指导阅读方面同样适用。教师不仅在口头上鼓吹读书的好处,更要在行动上给学生做出表率,多读书、勤读书。如作为语文教师,假如在课堂上能对各类经典著作随口娓娓道来,引经据典、左右逢源,学生必定佩服教师,并以之作为榜样。“亲其师,信其道”,可能因此有人迷上读书,则善莫大焉。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阅读经典,课堂上抽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朗读经典名著中的名段,以声情并茂的朗读,激发学生去读名著的兴趣。
  3.营造氛围 加强引导
  读书受环境氛围的影响。有意识地营造一个有利于课外阅读的氛围,对促进学生阅读很重要。校园或教室布置的标语,应有一些鼓励读书的名言,如林肯的“好学不倦者,必成大器”等。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和闭路电视教学网,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提供适合其阅读的文本的、网络的、视听的课外阅读资料,使学生身临其境时产生阅读的欲望。经常安排学生推荐自己看过的好书,相互交流阅读,使之相互影响、相互感染。还可以成立读书互助社,方便学生相互借阅、互换图书。鼓励学生勤逛书店,多买好书。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分组讨论、正反争辩等读书交流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感受课外阅读给自己带来的成就与乐趣。这样,通过营造一个好读书的环境氛围,让学生互相影响、彼此促进,必能形成一个爱读书的良好风气。
  此外,还要对学生的阅读行为加强引导。现在学生的阅读有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多地“读图”和“读屏”,喜欢形象化的阅读方式,对抽象的文字阅读不感兴趣;二是过多消费“文化快餐”,喜欢读一些言情、凶杀、搞笑、猎奇的“口袋图书”,只求轻松的消遣娱乐、打发时间。这些书大多内容肤浅、格调不高甚至低俗,有的掺杂有色情和暴力,过多地阅读对学生身心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因此,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加以正确的引导,告诉学生哪些书该读,哪些书不该读,哪些书应多读,哪些书应少读,并把名著阅读作为重要内容。
  4.讲究方法 事半功倍
  首先要让学生选好第一本书。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学生读第一本书读出兴趣、读出味道,对将来的阅读无疑是很有益的。此外,可以介绍一些好的读书方法,如浏览法、猜想法、分类式阅读、鉴别式阅读等,还可以介绍读书笔记法、文章赏析法等。还可针对不同对象的学生开列一些阅读书目。总之,好的方法不仅可以引领学生进入全新的境界,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提供时间 自由阅读
  把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出来以后,还必须让学生有阅读的时间。这不仅需要语文老师,也需要其他老师、家长的密切配合。学生有时不是不喜欢读书,而是没有时间读书,或者家长不让读。学校不要把所有课时都排满,应留出一定的自习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语文课则不必“满堂讲”,留出一定课时让学生自由阅读,效果也许比老师“满堂灌”要好。有时语文课干脆放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看书,效果未必比上课差。
  总之,我们必须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塑造健康人格的高度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抓好学生的课外阅读,为国家培养既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又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的新一代公民。
  
  参考文献:
  1.荣赛娜:《追求崇高——试谈语文的人文教育》,《语文学习》1997.9
  2.张初吴:《让读书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中国教育报》2004.9.17
  陈志佳,危玉然,广西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