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诗词比较鉴赏例说

作者:王兴元 张 清




  我国古典诗词汇聚了古人语言文化的精髓,呈现出精彩优美的大千世界,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人文情感。要想鉴赏体味其潜在的意韵,采用比较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我们可从诗人对同类事物的描绘中,领略其各自独运之匠心,体会其不同的构思角度和表现手法,以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及写作能力。比如一个“愁”字,历代诗人几乎人人都写过,但由于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所处环境、生活体验之不同,而产生的感受体悟及其程度亦有所不同,且在表达时运用的手法技巧也会各异,则会使“愁”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形象内涵。
  一、以物喻愁。“离愁渐行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句中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距故乡越远,其愁情越浓,一如春江水般绵绵不断。词人将心中思乡恋乡之愁绪物态化、具体化,给读者以生动形象之感。“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词人将“飞花”用“自在”来形容,“丝雨”用“无边”来描画,又将“飞花”之“轻”、“丝雨”之“细”与“梦”与“愁”构成颠而倒之的比喻,就愈使人觉得春梦自遥,虚无缥缈,闲愁无尽,细密绵长。且春花飞去,已使人为之惋惜感叹,伤情顿生;春雨如丝,无边无际,更足以惹愁。如此比喻描绘,形象地衬托出主人公飞花一样渺茫的梦想,丝雨一般细微的哀愁,真可谓情景交融,愁情毕现。“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词人连设三喻,以生花之笔构成复合景点,用具体生动的景物表现了抽象的、无迹可求和难以捉摸的细腻愁情,使之转化为可见可闻的、亦是可信的事物,以使读者从其闲愁形象中受到感染。诗句借景抒情,喻愁之多;兴中有比,意味深长;新颖别致,实乃写愁之绝唱。
  二、景物拟愁。“《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张先《天仙子》)诗人本想边听曲边借酒解愁,未料醉后酒醒时其愁情却依然。句中以拟人化手法,形象地写出“愁”之深沉执著,难以释怀。“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摊破浣溪沙》)句中运用拟物手法,将人之愁思拟作雨中丁香将结之果,写出少妇眼望窗外雨景而油然滋生的无聊寂寞、苦闷愁情。构思新颖,想象奇特,耐人寻味,把玩不已。“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词人将“愁”拟物化,使之有了重量,不但可以随水而流,还可以用船来载,并料想到愁多舟小,难负其重。以此极写其亡国痛苦之沉、丧亲哀愁之深。想象新颖别致,构思独具匠心。
  三、夸张写愁。“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江水是泪,竭尽夸张,其愁思如春江水般汪洋恣肆,长流不息。极为生动有力的表现出愁思无限、极度悲伤的心境。另如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那绵绵无尽的忧愁,运用具体可感之物阐释抽象之情,化虚为实,化情为景,使不可捉摸的情感变得有形有色、可睹可感。
  四、以景衬愁。“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不要去凭栏远眺,栏杆外面,夕阳西下,烟柳迷离,其景实在令人伤心断肠。词人运用以景衬情的手法,极力渲染自己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深哀巨痛。以景物渲染愁绪是古诗词极易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另如:“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腔愁绪经过不同诗人运用不同手法的点染,变得情态各异,生动感人。通过比较鉴赏,我们亦可从中得到一些写作的道理:热爱生活,注重多层次的生活体验,注重多角度的生活观察,注重多方面的生活积累,这是基础。注情于景,用“情”去感悟生活,去体察事物,这是关键。运用想象及多种手法去绘景状物,去表情达意;学习锤炼语言,精心谴词造句,这是重点。如此,方能写出打动读者、行而远之的好诗文来。
  王兴元,张清,甘肃天祝县松山镇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