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李白咏水诗中的情感世界
作者:陈运胜
一、描山绘水,抒发了炽热奔放的感情
李白性格豪放,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在强烈感情的驱使下写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诗人大胆地运用极度夸张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等浪漫主义手法,使这些山水的形象更具扣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
他笔下的大河,总是在读者的心中浩荡飞奔,狂泻不已。这不仅突出了祖国山川的雄奇壮丽,而且给人一种激励和鼓舞。在《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喷涌而出的瀑布描绘得极为生动传神。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的流水,简直就是从天而降的银河!“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望天门山》),写的是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诗人的心中,楚江是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连天门山都被它冲开了!“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诗人豪情满怀,登高远望,只见长江浩浩荡荡直泻东海;茫茫九派,白波汹涌,浪高如雪山。长江景色写得意境高远,气象万干。一切景语皆情语,以上诗句,情景交融,那奔腾怒泻的河水就是诗人心中激荡的感情浪涛,充满着磅礴的气势和力量,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襟怀和昂扬的气势。
二、寓情于水,抒发了怀乡思友之情
以水为形象,抒写绵绵不尽的怀乡思友之情,也是李白诗歌的一大特色。
开元十三年(725)春,25岁的李白出蜀远游,船经荆门山一带,诗人观看两岸的景色,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故乡的水啊,多么可亲可爱,你奔流万里是为游子送行吗?诗人寓情于流水,流水即乡情。至于思友,李白与杜甫的交谊当值一提。《沙邱城下寄杜甫》之尾联,“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具体表现了李白对杜甫的深切怀念: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以汶水喻思君之情,创造了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天宝十二年,当诗人听到好友晁衡溺死海上的传闻时,写悼诗《哭晁卿衡》,“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如果说“明月”比喻晁衡的高洁品德,那么“碧海”则象征着诗人无限的哀思,愁深似海。语含悲悼痛切,这种感人肺腑的情谊,催人泪下。
三、离情似水,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深情
李白为人热情豪爽,广泛交游,在和朋友的唱酬中写下不少赠别之作。这类诗往往取材于临别时的江边湖岸,诗人把眼前的实景信手拈来,以饱蘸离情的彩笔,描绘了一幅幅意境开阔、感人至深的画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乍一看似乎是写景,但在以长江为背景的画面中有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友人已乘船沿江东去了,而李白还在岸上目送远去的风帆,一直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此时此刻,周围的事物对于李白似乎不复存在,他只看见滚滚长江流向天边。这是单纯的写景吗?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潭水”比“送我情”,水深不及情深,把抽象的离情别意变为具体的形象,情真意切而又耐人寻味。
四、幽思如水,抒发了政治上失意的忧郁之情
李白的政治理想和诗歌一样,也很有浪漫主义色彩。他曾受诏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满以为到长安就可以“济苍生…安社稷”。然而在唐王朝政治日趋腐败的现实中,那是绝对行不通的,诗人的政治抱负不能施展,心情十分苦闷,忧郁之情往往借流水倾泻而出。
天宝年间,诗人被排挤而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作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诗人登台远眺,江水悠悠,思潮悠悠:当年凤凰翔集,众鸟群附的盛事已随水逝去,唯有空台流水任人凭吊。在怀古的幽思中,抒发了政治上失意的忧郁之情。理想和现实的强烈反差,加重了内心的烦忧苦闷,诗人无奈感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的比喻奇特而富于独创性,自然贴切而富有生活气息。那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烦忧是何等相似!
另外,“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等幽思都是抒发了政治失意的忧郁心情。
诚然,那些水的画面,一经诗人用浓厚感情色彩的渲染,便成了唐诗大观园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其深邃的意境和别致的神韵,令人掩卷长思、余味无穷。
陈运胜,海南乐东县黄流二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