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三国演义》中姜维形象悲剧探析
作者:杨海英
目前,关于姜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历史典籍中记载的姜维与文学著作中的姜维的异同和演进,史料中对姜维所褒所贬(主要是贬)是否合理,阐释该艺术形象塑造的方法等。虽然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们看到论述多忽视了形象在蜀汉集团最后发展并走向灭亡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忽略了其作为艺术形象的美学特质。特别是在这部悲剧史诗性质的作品中,姜维的悲剧又是不可不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希望能通过对原著进行多角度和深层次的分析,结合前人研究的成果,对形象予以审美观照,深刻剖析挖掘人物形象的悲剧内涵,揭示姜维形象独特性悲剧特质。
关于悲剧,前人多有论述: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悲剧是人的伟大痛苦或伟大人的灭亡。主人公一般是正面人物,他们的思想、行为具有积极肯定的价值。”
恩格斯认为悲剧是“历史的道德和人格要求与这个要求不可能实现的悲剧冲突”。
鲁迅先生:“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笔者认为姜维对蜀汉事业的忠贞、对诸葛亮理想人格的继承,从力挽狂澜北伐到伪降兵败后自刎的人生悲剧主要是其对儒家政治理想、道德人格遵守的坚定信念的悲剧。
(一)羁旅托国之臣——忠义情怀的悲剧
1、托国之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
作品后十六回占据整个三国时代的3/4。小说的叙事重心就是围绕姜维九次北伐展开。在诸葛亮秋风五丈原后,五虎上将相继去世,蜀国元气大伤,姜维承担了“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的大任,正所谓“此城危及存亡之秋也”。
论谋略智囊、军事指挥能力、国中领导地位以及与君主的关系,姜维均不及诸葛亮。同时蜀国后期内部政治腐败,“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死。入其朝,不闻直言;径其野,民皆莱色”的君庸臣懦、宦官为祸的西蜀政权。从物质条件来看,蜀国已经是处于明显的劣势了。蜀国土地只有魏的三分之一,人口只有魏的五分之一,而魏国又处于守势,从其他综合条件看来,也同样是此消彼长。三国末期蜀国的盟国东吴,也是内乱四起,吴、蜀联盟可以说名存而实亡。曹魏方面尽管君主更替频繁,但政权始终由文武双全、智谋出众的司马氏家族牢牢掌控,加之邓艾、钟会等人才不断涌现,且能受到当权者的赏识和重用,故而此时的曹魏国力仍然强盛,锐气仍然旺盛。
因此诸葛亮都未能完成的事业,对于姜维来说成功的希望更是何其渺茫。姜维是典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
2、“士为知己者死”的悲剧
史载姜维多次受到孔明的褒扬,“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既有胆义,深解兵意。”“心存汉室,才兼于人”,并教授平生所学,临终托付兵书、谆谆相嘱。作品中更是将信重之情加以渲染。后期他大权在握,完全可以选择降魏或者废掉后主,而他仍在“贤人日退,小人渐进”的时代力图挽救蜀汉大厦,对北伐志愿的推崇和“将以有为也”,一切都因对武侯对他的知遇之恩,用“士为知己者死”足以解释他的一切行为了。
(二)九伐中原空劬劳——人生价值的悲剧
1、北伐是姜维“尽人事”努力的悲剧
裴松之曾称赞姜维:“好立功名,……不修布衣之业”说明他将功业之念
为人生终极追求目标。推行北伐恢复汉室是其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而蜀国后期内部政治腐败,已是自顾不暇,根本无法给姜维“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理想提供一个可靠的基础。同时曹魏国力正如日中天。姜维克服重重困难阻挠执意北伐,忠于汉室,立志于功名,而“功绩不立”实在有许多无法超越的制约,这是其尽人事努力的体现,不免有“九伐中原空劬劳”的悲哀。
2、从伪降到生命终结是个体生命毁灭、人生价值升华的悲剧
姜维坚持北伐到伪降,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努力,挑战命运积极的最后一博,是人物在忠义的框架下,展示了人生价值凝聚走向毁灭的最后的挽歌。
姜维的死是性格刻画的最后完成,他的“将以有为也”的行动,不仅无损于对他的道德评判,反而获得了读者更多的支持和同情,作者在他身上寄托了超越死亡的象征性的理想。姜维的死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动态起点,是其人生中最崇高也是最具个性的行为,具有了悲剧的必然性,是他生命意义的证明,也是为蜀汉唱响的深沉而激昂的挽歌。
蜀汉精神的灭亡并不在后主舆棺出降的刹那,而是在姜维悲壮自刎的瞬间。姜维最后的自身灭亡才真正是刘、关、张“明君贤主、忠臣良将”悲剧思想的扩展和继续。人们在对姜维探索生命价值的过程和其间的挫折、落寞,寄以深深的同情叹息中,对真理正义的渴望形成了一种悲剧性的审美效果。
(三)九泉应诉武侯乡——生命孤独的悲剧
江怀庭诗赋姜维:“斗胆尽储亡国恨,九泉应诉武乡侯。”姜维与后主的关系,既不如诸葛亮与刘备,亦不如诸葛亮与后主。同时蜀国大臣间一直隐含者以战养生和恃险苟安的路线之争,特别是姜维“累年攻战,功绩不立”的无效,使宦官弄权于内,苟安之声不断响起,要面对许多劝说和阻挠。
姜维所面对的黑暗是其在探索生命价值的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孤独的体现,其以生命的孤独对真理正义的追求渴望,闪烁着生命强者的光辉,形成了一种悲剧性的审美效果。
(一)高扬了政治理想,悲慨济世贤臣济世不成的社会悲剧
儒家忠义理想的恪守是姜维生命中不曾放弃的“主旋律”。由此人格精神上升的“继承武侯遗志、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的政治理想,使其生命注入不可解除的责任感。面临衰败无力回天的现实,悲剧人物在生命世界和精神世界里,高扬了政治理想,延续实践着广大社会群众和士人的历史观价值观、道德观。
姜维悲剧的生命历程是作品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弘扬的理想的破灭、代表着儒家政治理想的精神价值的失败,无不昭示了济世贤臣济世不成、真善美被摧残毁灭的社会悲剧。
(二)彰显了儒家理论实践者道德理想毁灭的悲剧,深化文化悲剧内蕴
1、透视出儒家用世心态的悲剧
在民族生存文化的背景下,儒家的“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恢复汉室”的奋斗目标,是士人共同价值取向,也是支配他们行为的轴心价值观的核心。《三国演义》说其是一部深刻意义上的悲剧,因为悲剧英雄在忠义的道德原则框架下有意识地选择了失败。姜维等人“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儒家道德勇气的见证,顺天、逆天的选择展示了士人们积极用世的文化心态,姜维的失败凸显了儒家用世心态的悲剧。
2、代表了士人人生范式的悲剧
在是否北伐的选择上,姜维陷于现实中大臣的阻挠、结局的沉重凄惨和继承武侯遗志忠义的选择上,透视出士人悲剧的两难结构。在道家的独善其身和儒家的鞠躬尽瘁,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两条路的选择上,姜维有意识地承担对忠义良心的责任,不是顺从天意,而是有意逆反天意,恢复汉室。
儒家的用世心态成为支配士人们选择人生范式的根源。姜维以刚健的品格在忧患境遇的困厄中努力奋争,对自我的生存定位和人的生存价值的追求,进而探求应如何运用自己的“内力”(生命力量)去突破困境的悲剧也正是蜀汉的悲剧,是儒家道德理想破灭的体现,深化了文化悲剧的内蕴。
杨海英,哈尔滨市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人文教育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