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张若虚《代答闺梦还》解读
作者:翟明女
张若虚留存下来的作品只有两首,一首《春江花月夜》是家喻户晓的名作,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称赞到: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张若虚也因这首诗在诗坛上享有了极高的声誉和地位。仅剩的另一首就是本文要解读的《代答闺梦还》: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摘自《全唐诗》卷117_21)
有人认为这首诗诗风近齐梁,意思就是这首诗与宫体诗有相似之处。宫体诗,顾名思义是出自宫廷的诗,宫廷文艺一般指雅正之音,但“宫体诗”则大多来源于民间的南朝乐府。南朝梁代萧纲(即简文帝)为太子时,围绕着他形成一个以东宫僚属为主要成员而影响颇为广泛的文学集团,他们的一部分诗歌,专写男女之情(包括传统的闺怨题材),以及女子的容貌、举止、情态乃至生活环境、所使用的器物等等。诗歌的语言风格,主要是辞藻绮艳、文笔纤巧、讲求音律。宫体诗常常被认为是当时宫廷内荒淫生活的反映。《梁书》言其特征:好为新变、伤于轻艳。
自梁代到初唐,宫体诗的影响延续了一百多年。初唐时代,当政的文臣多半都是深受齐梁影响的前朝遗老,唐太宗本人对齐梁文风也很爱好并带头写宫体诗。他命令魏征、房玄龄、虞世南等大臣编纂《北堂书钞》、《艺文类聚》、《文馆词林》等类书,其目的之一也是为了供给当时文人们采集典故词藻之用。就是李白、李贺、李商隐等大诗人的作品中也无不留有宫体诗风的痕迹。生活在初唐的张若虚,其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宫体诗遗风的影响,但他是属于针对宫体诗的缺点而发的改良派,在诗歌创作上追求一种从内容到形式的美。从《代答闺梦还》这首诗来看:
一、形式上对宫体诗的继承和发展
陈子昂评价宫体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虽不能作为一个全面的概括,但确实指出了南朝宫体诗的一种偏向,即过分追求修辞性的华丽,而缺乏内在感发的生命,轻靡流丽、富华呆板。但同时,不得不承认由于宫体诗对形式的过分考究,使诗歌具有了极强的格律美。据学者统计,宫体诗中符合律诗格律的约占40%左右;基本符合的数量尤多。《代答闺梦还》在形式上继承并发展了宫体诗风,使它在形式上具有了很强的美感。一方面汲取了宫体诗格律上的优点;另一方面摒弃了大多宫体诗过于用典、辞藻绮丽的不足,洗去了宫体诗的脂粉气。
《代答闺梦还》属于五言长律,共12句,除首尾两联,其他各联均用对仗。“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属于工对;“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属于宽对。从用韵情况看,本诗二、四、六、八、十、十二句押韵,用的是上平声五“微”韵:“违”、“晖”、“衣”、“飞”、“归”、“扉”,形成了极强的音乐感。从平仄情况看,属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字加下划线表示是入声字;字加外框表示与规律不符。全诗只有一个字“暝”不符合平仄规律:暝,是平声。)
二、内容上对宫体诗的继承和发展
《代答闺梦还》象宫体诗一样,在内容上也写:春、女性、情。
“暖气”、“春晖”、“燕入”、“蜂来”、“桃李艳”等词语点明这是个春意盎然、热闹欢乐的季节。“试衫”、“开镜”描绘出女子纤柔的情态举止;“罗幕”、“画衣”描绘女子的生活环境与装束打扮。“关塞”、“别望”、“相待”等词语表明,这是在写两地相思之情。这些都是宫体诗的传统内容。纵观《代答闺梦还》,主要是以描摹女性情态举止为中心。如果简单地以传统伦理标准来衡量,很容易也给出“轻艳”的评价。但实际上它是张若虚竭力追求文学的美感与抒情性的结果。
《代答闺梦还》去掉了很多宫体诗淫靡浮艳的成分,描写的是一种纯美:季节的美、女性的美、相思的美、爱情的美。
在诗中,春天的热闹映衬了女子的青春美丽、欣喜欢乐,反衬了女子的孤独期盼、相思离愁,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抒情强度。美丽的相思带上了苦涩的滋味,但正是因为这份苦涩表现了纯粹爱情之美。
总之,在《代答闺梦还》中,我们看到了张若虚不同于宫体诗的别样情怀,也体会到诗人对唯美的竭力追求。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过程来看,张若虚及其作品的出现,意味着诗坛对建安以来直至南北朝时期艺术经验的扬弃和发展,唐诗的高潮正是在这种扬弃和发展中成为水到渠成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见《闻一多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
[3]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
[4]龚德芳《“吴中四士”琐论》,《文学遗产》,1982年第2期。
[5]清·彭定求等编著:《全唐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6]唐·姚思廉撰:《梁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
翟明女,女,江苏淮阴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