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巴比伦富翁的理财课》的写作艺术

作者:薛丽君




  《巴比伦富翁的理财课》(以下简称《巴》)是一本教人理财的书,在投资理财类书籍中有“圣经”之誉。
  作者乔治·塞缪尔·克拉森(George Samuel Clason)于1874年11月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路易斯安娜市,他曾创办克拉森地图公司,出版了美国及加拿大第一本公路图册。1926年,他出版了一系列以古巴比伦为背景、用寓言体方式讲述的关于节俭和成功理财的小册子。这些小册子在银行业及保险业发行量极大,后被集结在《巴》一书中出版面世,至今已再版二十余次。八十多年来,这本书风靡全球,成千上万的人因阅读此书而走上致富之路,生活发生了彻底的改观。2005年,由比尔李翻译的中文版正式在中国大陆出版。
  “人,怎样才能走向富裕?”,或者,说得更直白些:“人,怎样才能发财?”
  这是一个人人感兴趣的大众话题,却又是一个讨论起来极其吃力的抽象问题,一不留神会造成论说者口干舌燥,而听讲者呵欠连连的扫兴局面。
  乔治·克拉森挑战的正是这样一个抽象的问题,但他成功了!在他的《巴》一书中,一个又一个情节曲折离奇的故事使人手不释卷、兴味盎然,恍若是在读《一千零一夜》;而书中一个又一个精妙的比喻句使人虽释卷却难释怀,回味良久后蓦然醒悟,又似乎是在读希伯来人的《旧约·箴言》或17世纪西班牙人的《智慧书》……这一切皆缘自乔治·克拉森的聪明与机智:他找到了说理的好方法——打比方。正是借助于比喻(就是打比方)这一思维的杠杆,他轻松地撬动了让人为难的抽象话题。
  在《巴》一书中,乔治·克拉森是在两种意义上使用比喻:一是寓言故事;一是修辞性手段。
  寓言从本质上讲就是比喻。
  叔本华说“只要比喻是把某一未知的关系引到某一已知的关系,那比喻就是很有价值的。甚至那些详尽并因此变成寓言的比喻,也只是把事物的某种关系以最简单、最明晰、最容易为人理解的方式表现出来……”(《叔本华美学随笔》,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韦昌启译)
  “能不能借钱给朋友?”
  这是一个生活中人们经常遇到的让人头疼的问题。当朋友向你借贷时,其实就意味着你们之间将由原本单一的友情关系演变为“友情+借贷”的双重关系,新局面的出现会导致何种后果?《巴》一书中,作者借钱庄老板马松之口讲了一则寓言故事:
  公牛哀叹自己每天拉犁耕田的苦命,请好朋友驴子帮自己想办法。驴子很同情它,就给它出了个装病以逃避劳动的主意!第二天,公牛依计而行,果然有效,他不仅可以休息一天,还可以享用上好的青草。但,任谁也没想到的是,主人发话了:耕田的事是一天也不能停下的,既然公牛有病不能去,就让驴子去吧!于是,驴子整整干了一天本应公牛干的活,累得精疲力竭,苦不堪言……
  故事中的驴子俨然是现实生活中那些出借金钱给朋友却不料由此替朋友背上了一部分负担的人。借贷关系形成后,对原来的友情会有何影响呢?马松故事的结局是这样的:
  驴子愤怒地说:“……从今以后,还是你自己去拉你的犁吧,因为我听主人告诉奴隶说,假如你再生病的话,就要把你卖给屠夫。我但愿他能把你卖掉,因为你真是一只懒惰的牛。”
  ——借贷关系的形成并不能彻底将朋友从苦海中拯救出来,反倒彻底摧毁了朋友间原本单纯的友谊。这则故事的寓意即在于此。
  比喻的基本含义,就是用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概括而形象地说明另一较为复杂、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使之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它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本体(被比的事物)、喻体(作比的事物)和比喻词(“如”、“像”、“似”等词)。比喻的实质是从喻体着手,而目的在于本体,以获取直接说明所难以达到的效果。本体、喻词、喻体三者连成一线,从思维的空间看,很像物理学意义上的杠杆。使用杠杆最大的好处是“省力”,而在论证抽象问题时,找到一个合适的比喻显然就相当于给思维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杠杆,其结果自然是论证起来“省力”的多。
  “能不能借钱给朋友?”
  这个问题若直接去回答是非常令人为难的,但,提问题的人完全可以在“公牛和驴子”这则比喻性的寓言故事找到对应于自己的喻体,从而领悟马松给出的答案:“假如你需要帮助你的朋友,你完全可以帮助,但是,绝不能把你朋友的负担加在你自己身上,从而变成了自己的负担。”
  《巴》一书中此类比喻性寓言故事有很多:
  “项链抵押品的故事”说明:“借钱给那些陷入苦闷情绪深渊中的人往往是不安全的”;
  “巴比伦城墙保卫战”的故事说明:“为自己的人生和财富构筑坚固的城墙是非常必要的”;
  穿红袍的中年商人所讲的“巴比伦城外夜晚买羊”的故事则说明:“机会对喜欢拖延的人总是稍纵即逝,幸运女神偏爱付诸行动的人。”
  ……
  作为修辞手段的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或称隐喻)、借喻三种。
  所谓“明喻”,就是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且用比喻词“如”、“像”、“似”等将二者连结起来,典型形式就是“甲像乙”;
  所谓“暗喻”,就是本体和喻体虽同时出现,但句子中省去了比喻词,也即隐去了比喻的形迹,直接说“甲就是乙”;
  至于“借喻”,则是把比喻的事体借来,当作被比喻的事物来说,而被比喻的事物干脆就不出现。
  乔治·克拉森在《巴》一书中娴熟地运用着这三种比喻形式,而最值得称道的则是他对隐喻的使用。
  关于隐喻,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修辞学》这本经典著作中有非常精辟的论述。他在第三卷第十章中指出:所谓巧妙的话和受欢迎的话,其实是那些让人不费劲就能有所领悟从而给人带来愉快感觉的话。那么,怎样才能制造出这种效果?他说:“奇字不好懂,普通字的意思又太明白,所以只有隐喻字最能产生这种效果。”进而他将明喻和隐喻进行了比较,认为明喻只说这个像那个,而为什么像,由于很明显,听者并不对这个比喻加以思索;而在隐喻中,直接说这个就是那个,由于有一定的隐蔽性,听者就要加以思索,而一旦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他就能有所领悟,从而感到愉快。
  事实确是如此!
  在《巴》一书中,大量耐人寻味、启人心智、精警如格言的话语(即亚里士多德所推崇的“巧妙的话和受欢迎的话”),正是作者借助隐喻这一修辞手法而说出的。如:
  第2章谈“债务”,女主人希拉对沦落为奴隶的达巴希尔出语惊人:“你的债务就是你最大的敌人!”这是一个典型的隐喻句。
  她的理由是那样令人信服:“是它们逼得你被迫逃离巴比伦。你若放任它们不予理会,它们就变得比你更加强大。当你把它们看作是你的敌人,并与它们进行殊死的战斗,你最终就将制服它们,重新成为城里受尊敬的人……”
  第3章谈“工作”,萨鲁谈到自己如何一度沦落为奴隶时,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其实任何人都可能发现自己是某种东西的奴隶。”这也是典型的隐喻句。
  同是在这一章,由梅吉多传递给萨鲁,由萨鲁传递给阿拉德以及阿拉德的孙子哈丹·古拉的人生至理名言是:“辛勤工作是你最好的朋友!”也是用隐喻的修辞方式说出的。
  其它隐喻的例子还有:
  金钱和财富,它们都是长有脚的灵物,并不断受到他人的觊觎和盘算,如果不能妥善看管和严加守卫,它们随时随地都可能偷偷溜走或被巧取豪夺。
  任何机会和运气都是桀骜不驯的女神,她不会在尚未预备好的人身上浪费任何时间。
  黄金确实是一个乐意为你工作的奴仆,它渴望在机会来临时替你多赚几倍的黄金回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