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试探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因素及其作用
作者:黄广才
一、人物形象中蕴含的人格力量
中学语文教材所描写的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神情各异,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而他们心灵深处的光彩更使人美不胜收。这些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性格力量,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启迪和借鉴作用。
如《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先生用战斗的革命实践谱写的一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贯注着他强烈的爱憎感情。闻一多先生义愤填膺、慷慨激昂的情绪,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语调,紧紧地抓住了听众的心灵。作者坚强的革命信念,鲜明的立场,爱憎的感情,一泻千里的气势,慷慨献身的红烛精神深深地叩击着我们的心弦,激励着千千万万的读者,在今天仍具有深刻的教育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创造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情境,让学生在最后一次讲演那种昂扬、激愤的演说氛围中学习闻一多先生其人其文,拉近学生与革命志士之间的距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唤起学生的爱国意识。
又如《岳阳楼记》鲜明地表现了我国历代进步知识分子的抱负。这篇文章在写景状物方面,确乎是生动微妙,引人入胜。读“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给我们天昏地暗、阴风惨惨的感觉;念“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谁能不“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这些写景抒情的段落,百读不厌,令人沉醉其中,如饮美酒。然古代人推崇这篇文章,主要在于它的议论中包含着两句熠熠生辉、鼓舞人心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这也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思想情感的结晶。它所体现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思想品质,值得我们青年一代学习、继承和发扬。
教材所涉及的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同样是学生的人格楷模。如诸葛亮对国事的深切关心、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诸葛亮《出师表》),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文天祥《过零丁洋》),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不懈追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都表现出伟大的人格魅力。
语文教学可以利用此类教材,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人物的生命历程,理解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进入审美客体,对人物事迹进行审美注意,使他们从人物的心灵美中得到陶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在美的享受中树立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自然美景中蕴含的审美力量
教材中有不少以景寄情、情景交融的精美篇章,它们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自然美景的画面,令人振奋,启人遐想。
如《听潮》中作家对潮声作出的一往情深的、绘声绘形绘色的描写: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一曲雄壮有力的交响乐生动地再现了大海“幽静”时“和平的愉悦的神秘”和“狂暴”时“不测的可怕的神秘”。“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当我们沉浸在海的“乐章”的壮丽“旋律”之中时,不是强烈地感受到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一种建设这种生活的意愿和对于斗争的向往吗?
又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写景抒情,描绘出一派欢乐景象。通篇用二十个“也”字,一气呵成,如珍珠串联。“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严穴瞑”的“山间朝暮”之景,肖妙可人;“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的“山间之四时”,令人神往而心倾。这些沁人心脾的诗情画意般的景象,读来使人心旷神怡,学生在品味之中既获得了美的享受,又陶冶了道德情操。
这些作品,给人一种强烈的充满活力的内心激情,使人读之不能不为美好的生活而去追求去奋斗。教授这些美文,教师可精心设计课件,给学生创造出具体的情境,为学生打开情绪体验的新领域,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绪体验,引导学生通过对自然的欣赏去热爱生活,追求更完美的人生,更完善的人格。
三、故事中蕴含的人际关系的榜样作用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写人记事文章。无论写人还是记事,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一些人物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品格。他们的所作所为给学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如《一碗阳春面》一文中,除了母子三人的故事感人至深外,还有哪些故事、哪些人物令我们感动呢?学生当然清楚:是北海亭面馆老板夫妇。他们看到这母子仨在大年三十晚上只能买一碗阳春面,显然是很穷的人,便给他们暗暗多下了半碗的份量。第二年的除夕夜,他们仍只买一碗阳春面,老板娘悄声对老板说:给他们下三碗好了。可是老板没有这样做。他说:这样他们会尴尬的。老板是为了保护、尊重母子的自尊心,不让他们感觉到在接受施舍,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同情心,正所谓“道是无情却有情”,这与“嗟来之食”里那个施舍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为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供了很好的榜样,从而懂得应该怎样同情别人、帮助别人,怎样保护被同情者的自尊。
又如《驿路梨花》这篇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秀散文,生动地记叙了两个夜行人在前不着村后不挨寨的深山密林里,投宿山间小屋的故事。作者用优美的文笔、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勾勒出一组学雷锋树新风的英雄模范群像。他们不但给出远门的人以住宿、柴米、清泉,更主要的是给人以精神粮食。他们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他们的性格是敦厚朴实的,他们一心一意为旅客着想的纯洁美丽的心灵使学生在品味作品所创设的情深景美的梨花飘香、梨子甘甜的优美意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还有《第二次考试》、《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课文中,先人后己、互相尊重、互相关心、虚怀若谷的品行感人至深。陈伊玲宁肯牺牲声乐考试也要勇于救火的高风亮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风尚;杜甫身居风雨飘摇中的破茅屋,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寒士……这一切都构成崇高的美学,在语文教学中可让学生深深体味之,推崇之,发挥人物的榜样作用,这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克服自私自利、惟我独尊的不健康思想意识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议论文中蕴含的正确认识自己的教育作用
有些议论文其课文本身就是性格教育的好材料。文章透彻的说理、充分的论据、精辟的语言、深邃的哲理让人心悦诚服,对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能起到更好的教育作用。
如《说谦虚》,本文从人的认识发展规律出发,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反复论述“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告诉我们在任何工作中都要采取谦虚、谨慎、严肃、认真的态度。文中采用的新鲜活泼的口语和富有表现力的文言词语,给人以生动明快的感觉。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课文中反其意而用之,说明人生有限,知识无边,激励人们争分夺秒,谦逊好学,求取知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意在说明谦是成的前提,骄是败的缘由,希望人们不骄不满,奋发有为;“吃一堑,长一智”说明人们总是从不断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增长知识。这些警句对学生的性格教育更具说服力,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又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全篇不到一百五十字,却有令人诚服的力量和催人振奋的作用。作者的“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强调了艰苦奋斗的重要,贪图安逸的危险,劝勉人们不要害怕劳苦、困难和险阻,要勇敢地迎接各种考验。文章所论的内容是为统治者保持和巩固其统治权利服务的,但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积极进步的意义。特别是其中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警语,使学生从挫折中悟挫折,对于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还可利用《谈骨气》、《劝学》等课文,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认识,激发自我完善的动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性格的弱点,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教材中积极寻觅心理教育因素,充分发挥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作用,定能让学生始终沐浴在春天的阳光里,健康而快活的成长。
黄广才,广东阳江市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