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语文课堂中的审丑教育
作者:丁楚洁
一、识丑——丑的审美特征
所谓的美丑是主观的情意和想象力赋予的对象。如石头,其美丑是主体从不同角度看待的结果。从人的眼光看来石头本身是丑的,但当主体把这些石头的形态视为大自然的杰作时,却能产生无穷的意趣。米芾认为石以瘦、绉、漏、透为妙,苏轼则能从中见出文饰及形态之丑。郑燮在画丑石时,也能从丑石中见出雄和秀的美蕴来。刘熙载《艺概·书概》有“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丑中如果蕴涵了巧妙的构思,就是美的。又如“枯藤”、“老树”、“昏鸦”等自然界中普通而又丑陋的景物,但在马致远笔下却构成了一幅凄清、萧瑟、充满离愁的画面,抒写出独行寒秋内心深处无尽伤痛的天涯游子的真实心境。这些丑能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人们对美、丑的审美感受有一定的共同性,但其标准又不是绝对的。《庄子·齐物论》中说:“毛墙、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意思是好坏、美丑其实没有一定的标准,美与丑是相对举而存在的。如《郑伯克段于鄢》中对郑庄公的评价,历来意见纷纭。批评的认为郑庄公阴险狡诈、假仁假义,肯定的却认为庄公机智果断、谋略过人、胸襟豁达。主体的审美感受是多种多样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审美标准不能绝对化。当然,标准也要限定在一定的度的范围内,如果超出了度,就会物极必反。
在特定的背景与环境中,美丑判断往往具有相对性的一面,审美活动常常是一种比较判断。如《宝玉挨打》,写宝玉会过贾雨村回来,得知金钏儿自尽,“五内摧伤”,“茫然不知何往”,以致和贾政撞了个满怀。这些叙述传达出金钏儿的死,给宝玉带来了多么巨大的精神痛苦。再看看金钏儿死后其他人的反应。宝钗到王夫人处道安慰,王夫人说道:“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几下,撵了他下去。我只说气他 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话中隐瞒了事实,虽提到自己的罪过,实在是为自己开脱。而宝钗为劝慰王夫人,把金钏儿说成了“糊涂人”,并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这种冷冰冰的话,正反映出宝钗灵魂深处的冷酷无情。宝玉的悲痛、内疚、震撼对照王夫人的推诿、薛宝钗的冷漠,辉映出了宝玉的心灵世界是多么美好而热烈。丑的特征因美的对照而更加显著,反之亦然。
二、辨丑——丑的表现形式
丑作为美的对立面,有形丑和神丑之分。形丑指形象外在形式上的不和谐、失比例、不匀称、无秩序等,神丑指一切事物内在品质的恶劣和败坏,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和扭曲。丑的形象塑造可分为形美神丑、形丑神美、形神皆丑三种表现形式。关于形美神丑的,《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王熙凤、《雷雨》中的周朴园都是典型。“彩绣辉煌,恍若神仙妃子”的王熙凤,“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苗条的身量,“风骚”的体格,使人感觉这位贵族少奶奶貌似可喜实则可畏;她知黛玉是老祖宗疼爱的外孙女,便格外亲昵,着意恭维;她察言观色,机巧善变,投合贾母心意,是一个口蜜腹剑的丑形象。已进入老年的周朴园,他深深怀念已死的侍萍,打听他的坟墓,说侍萍是“贤惠、规矩”的小姐;可一旦认出侍萍后,立刻翻脸不认人,恐吓、哄骗,最后企图用金钱收买……这些把周朴园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而又虚伪的丑陋面目暴露无遗。
形丑神美型,外貌虽丑陋无比,内心却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聪明才智。外国文学中著名的例子当数法国作家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中的加西莫多和《笑面人》关伯兰。这些丑陋人物的共同特点,用庄子的话说就是“德不显于形”。加西莫多的丑是天生的,关伯兰的丑是人为的;加西莫多丑得麻木不仁,关伯兰丑得清醒。加西莫多因为丑总得不到爱丝梅拉尔达的垂青,关伯兰却是黛娅心中的天神。加西莫多从麻木到清醒有一个过程,是爱使他有了思想,从他人手中的工具变成有血有肉的人。关伯兰的善良天性没被儿童贩子所扼杀,后来,由于生活在善良的人们中间,他善良的天性得到了健康的成长。最后,他们却因为爱而成为可歌可泣的英雄。
形神皆丑型,这种形象从外到内都是丑的。如《宝玉挨打》中的贾环、《药》中的刽子手康大叔。在贾环状告宝玉一节中,他“话到一半,回头四顾一看”,令贾政知意,屏退众小厮,再说出原委。这一方面是故意显示他并无意将贾家丑事传扬,以掩饰告密的真实目的,迎合贾政心理;另一方面也防着有人将他告密之事说出去,引来麻烦。在述明金钏儿死时,又一再说明“我听母亲说”“我母亲告诉说”。这一种口声,表明贾环人小鬼大,已为万一所言失实准备好了推卸责任的借口。作者虽无一字写贾环形貌,但其龌龊卑琐的面目,却如在眼前。康大叔满脸横肉,动作蛮横,言语粗鲁;以杀人为职业,以卖人血馒头为"专利";对群众蛮横凶恶,对革命极端仇视。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是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群众的工具,代表着封建王朝的权威和秩序,也是一个内外皆丑的典型。
三、审丑——丑的审美价值
丑具有审美的负价值。在文学作品中,文学家常常以丑衬美,化丑为美,成功地表现出丑的对象。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格里高尔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时的惊慌、忧郁,他考虑家庭经济状况时的焦虑、自责,他遭亲人厌弃后的绝望、痛苦,无不展示了一个小人物渴望别人的理解和接受的心理。他虽异化成虫,但他的心理始终保持着人的状态。作者就是使用以丑衬美的方法,以亲人们自私冷漠的丑恶心理,反衬出格里高尔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人性一面。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也是一个丑的典型形象,在阿Q形象塑造中作者成功的运用了化丑为美的加强办法,以丑为背景,用来增强美的光辉,最终肯定了阿Q形象的美学意义,唤起了人们对美的追求,由此更加厌恶阿Q形象所体现出来的丑。
审丑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人生。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丑形象,这些丑形象来源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文学家在表现丑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评价,表现出正确的审美情感。例如闻一多的《死水》中描绘了一沟又臭又脏的死水,那些冷嘲热讽的文字充满了嫉恶如仇的破坏欲;义愤填膺、慷慨激昂的后面实际上是一种热切的呼唤,呼唤一种光明美好的新生活,呼唤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充满希望正义的新世界。中学文学作品中暴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主要还表现在人性丑。人性丑是指作家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心理等的刻画,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的丑陋、愚昧、保守、邪恶、贪婪、冷酷等。如《变形记》中家人的自私冷酷,《守财奴》中葛朗台与亲人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等。通过这些丑形象教学,可以让学生辩清丑的本质,认识社会人生中客观存在的种种丑恶,具有对美好事物向往和追求的高尚品质。
审丑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网络社会、网络文化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全新的成长环境,但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网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另类小说”,这些作品展示的是物质生活的享受和人的兽性与欲望。所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现在这个网络时代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学作品对于审美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揭开了生活中美丑的秘密,使人们真正懂得究竟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在生活中,美丑不仅混淆,有时甚至颠倒。薛宝钗和林黛玉,肯定薛宝钗比林黛玉更受欢迎。然而,《红楼梦》却透过生活的表面,揭示生活的真实。它使学生认识到林黛玉的真情,薛宝钗的假意,把在生活中被颠倒了的美丑重新颠倒过来,从而使学生的审美境界提高一步。文学作品的力量,就在于使学生从“迷”变“清”,能够清醒地认识现实,分辨美丑。
现实生活是一个矛盾的整体,正如法国文学家雨果所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如果没有了美,世界将是一片黑暗,如果没有了丑,世界将是一片透明。在中学语文课堂的审美教育中,丑的形象作为美的对立面和对应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丁楚洁,女,福建师大文学院教育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