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者:李绍荣




  语文教学中,利用教材中收录的优秀作品作为具体的审美对象,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和审美教育,让学生从深层次去领会、理解文章的内容,欣赏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艺术情趣,发展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的能力,进而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尔基说过:“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这些言辞描绘出作品中的图景、人物性格和思想”。在语文教学中抓住文章的语言美去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是一篇语言非常清新优美、独具特色的写景抒情散文作品。文章情文并茂,给人以美的享受。在仅有一千多字的文章里,作者用饱含浓郁的诗情、运用生动、形象而新奇的比喻及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静夜里的荷塘和月色描绘得千姿百态。既有静态之美,又有动态之美,给人以素淡朦胧和谐宁静的美感。“情之相同,美寓其中。”作者采用审美中的移情法,将主观情感寓于描写之中,达到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教学中如教师用生动流畅的语言进行点评,让学生感情充沛、表情生动地反复朗读,从而感染学生的审美情绪,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在得到美的陶冶的同时,理解作者那淡淡的喜悦和隐隐哀愁。这样,语文教学中的文与道、文与美,就在这诗一般的语言和意境中得到了升华,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也就在这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中得以充分的展现。
  阅读碧野的《天山景物记》,能给人以美的联想。引人入胜的描绘、优美动人的画面,着实令人留连,让人深感惬意。当读到“雪峰”、“溪流”、“森林”这一节时,读者似乎身临其境:乘着游艇飘荡在天池,仰视那阳光下举手可触的雪峰;驾驶着骏马奔驰于异族风光的天山,俯视道路两旁清澈晶莹的溪水;倘佯于香飘万里的果子沟,品尝那天然野果。这时,文字的、想象的一古脑儿浮现于读者眼前,美好的现实,丰富的联想,面对神话般的描写,读者能不为塞外迷人的风光所陶醉么?能不在心中涌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么?可见,语言艺术以语言作为物化手段,运用与感觉、知觉富有联系的、理解性和情绪性相统一的语言来唤起读者的联想,使读者获得美感共鸣!
  在讲授苏东坡的《前赤壁赋》时,要求学生精读、细读。从词、句入手,从而掌握文章语言准确、简练、形象、生动的特点,感受语言的参差错落美、整齐美,以及文赋的音乐美、铺排奔放美,进而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身处逆境而不颓废的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从中获得教育与鼓舞。学生这种各以其情而自得,就在于以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为条件,从而接受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这种接受过程就是对作品的阅读、理解、欣赏的审美过程,也是学生接受美育教育的过程。
  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及思想内容美,用正确的美学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提高他们对美好事物的鉴别和欣赏能力,适时的捕捉学生的感情浪花进行写作训练,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这种写作训练就是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散文教学的审美是和谐统一的,那么诗歌以它独特的魅力占据着文学领域,更具审美价值。诗歌借助激越的感情,以洗练含蓄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含义,从而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有人说诗是文学中的文学,诗美是艺术美中之美。语文教学中有选择地让学生阅读、欣赏一些优秀诗词,既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又可增加他们的审美情趣,从中获得艺术享受。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千古以来一直广为人们传诵,就在于它的艺术魅力。尤其是诗中对琵琶女演奏技巧的描绘,诗人巧妙设喻,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甚至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将音乐形象刻划得淋漓尽致,使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稍纵即逝的琵琶音乐声,变得生动、具体,使读者清晰地感受到优美而错综的琵琶音乐和那激动人心的演奏画面。细腻的描绘达到了以形绘声、先声夺人、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了艺术的节奏美与韵律美。特别是诗人由衷地发出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咏叹,更为其诗歌增色添彩使之更具神韵,大有“言犹尽而意无穷”、“百读不厌”的艺术效果。一首诗能达到如此艺术效果,就足以说明作者驾驭语言文字的神奇和生动形象的语言产生了强大的艺术魅力,表达了一种情感美,这种美深深地感染和打动着读者。
  当读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第五首),陶渊明笔下的自由恬静的自然美呈现于眼前;当读到李白的“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梦游天姆吟留别》),给人一种超脱的飘逸之美;当读到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的诗句时,无不给人以雄壮、豪放之美;同样,读到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的词句时,也给人以强烈的婉约之美、悲凉之美......。所谓“夫子言之,于我戚戚焉”,这就是阅读中的满足,这样的满足就是一种教育,而这种教育正是通过对美的感受来完成的,它影响人的理智和感情,影响人的整个精神,同时对人的思想培养和道德情操修养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果说散文和诗歌是通过语言美、意境美、音韵美来表现主题、再现生活,从而对读者产生美的艺术熏陶的话,那么,小说、戏剧影视作品则是通过人物形象的生动描绘和刻划、通过美的艺术形象来对读者、欣赏者产生影响的。
  小说的艺术美首先表现在形象上,由于小说既具备便于刻划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的特点,又具备可以寓评价于对人物外貌特征描绘的特点,因而在优秀小说家的笔下,对社会生活、人物的认识的审美评价,总是通过刻划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本身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给读者以丰富而独特的审美感受。鲁迅小说《药》以明暗两条线索,通过对华老栓、康大叔、夏瑜等形象的刻划,表现出什么是善良、勤劳,什么是虚伪、残暴,什么是不屈和勇敢……。读者通过欣赏华老栓这一形象,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对他勤劳、善良、朴实的敬佩,同时也对他愚昧、无知的做法感到惋惜与同情;看到康大叔的外貌,就很自然会想到刽子手那种凶残、那种贪婪,都体现在他的一言一行之中,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学生就很自然地感受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从而培养起学生一种健康的善恶态度。
  作者的审美理想,一方面表现在对美的心灵的感叹和追求上,一方面也表现在对丑恶灵魂的揭露与否定上。这种揭露和否定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绘表达出来,同样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莫伯桑的《项链》中塑造的路瓦裁夫人,正是具有这种审美价值的典型形象。她的外貌很美:“她比所有的女人都漂亮,又优雅,又妩媚”。然而她的心灵却是丑恶到令人生厌的地步,她对虚荣的追求得到的都是灾难,只是对心灵美的追求才能给人带来幸福。读完《项链》,人们在对丑恶灵魂鄙弃的同时,认识了什么是心灵美,更增强了对这种美的向往。路瓦裁夫人这个形象的美学意义正在这里。
  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优秀作品和典型形象在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和审美培养,可以美化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鼓舞他们热爱生活、追求理想、奋发向上,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李绍荣,男,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中文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