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后现代课程理论对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启示

作者:步 进




  
  三、教学过程——追求“自组织”的佳境
  
  “自组织”是后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概念,就是说在一个系统内,当有问题、干扰或某种混乱出现时,系统处于不平衡状态,系统就会通过自行组织和自我协调形成新的更高层次的平衡和秩序;但并不是每一种干扰都能促进再发展,构成新秩序,有时会导致无法控制的混乱,只有当环境具有足够的丰富性、开放性以便促成多重观点、解释的碰撞和融合时,问题和干扰才能引起“自组织”。语文课程作为一个系统,自然也存在这种“自组织”的过程,新课标将阅读教学定位于一种对话,而在对话过程中“自组织”应该发挥关键作用,阅读教学的“自组织”过程应该属于一种更高水平的教学秩序和更高层次的教学佳境。传统教学过程推崇“它组织”——片面强调外控性,追求过程的程序化,习惯让学生沿着教师所设计的既定的步骤有条不紊的进行,最后被动地接受已经设定好的对课文阅读的结论和答案;总是设法回避问题和干扰的出现,很少能容忍学生对课文产生不符合预定标准的见解和想法。比如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采取让学生“带疑读文”的方法,而担心甚至有意忽视学生“读文生疑”的情况。“带疑读文”本无可厚非,它体现出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指导作用,但在实施中已经落入窠臼,走向极端,因而常常成为禁锢学生真实阅读的手段,演化为一种变相的灌输,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方式趋于机械,阅读思维日渐逼仄,阅读品质停滞不前。“读文生疑”是指在阅读课文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这是引发“自组织”的前提和契机,这时教师的作用就表现为能否判断这些问题的价值并加以正确引导,能否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氛围。文学文本作为人类艺术和审美经验的表现样式,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所以不能当作普通的记叙文来教,也不能仅仅作为一个个示范和训练的工具或例子,其教学过程更应该具有足够宽松和开放的空间,积极发动和刺激问题的出现,进而充分发挥“自组织”的作用。
  
  四、教学方式——隐喻方式和逻辑方式的统一,要突出隐喻的方式
  
  后现代课程理论认为人们认识世界有两种思想方式:一种是现代主义采用的逻辑的、分析的方式,还有一种是可与之互补的方式,即隐喻的、描述的方式。这两种方式的主要不同在于前者是说明性的,后者是阐释性的。“逻辑是界定性的: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我们已经看到的。它旨在排斥和结束。”[3]隐喻是生产性的,帮助我们看到我们所没有看到的。隐喻是开放性的、启发性的、引发对话的。教师可以通过前者获得讲解的精确性,也可以通过后者引起对话并使对话持续,意义也就在对话和体验中得到建构。对于激发对话和引发“自组织”,隐喻比逻辑更有效。同时,后现代课程观也没有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认为应该发挥二者的相互作用,因为“课程与教学既需要创造性想象也需要逻辑界定,既需要精确的解释也需要生动的描述和活生生的感悟、品味和体验。”[4]阅读教学而言,这种方式体现为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意会、涵咏,从而引发对话和实现丰富的情感体验。首先,任何一个文学文本,都是一种图式化框架,都具有一种召唤结构,存在多义性和不确定性,能够激发读者在自己的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下与之产生对话。其次,从阅读美学的角度看,文学欣赏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审美的过程,注重直觉感悟,长于非逻辑的心灵观照。因此教读文学作品,教师应该超越单纯的解释、抽象的讲析,不必字字落实,句句求通,而要将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对象来看待,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思,从而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而采用隐喻的、描述的方式启发学生,就非常有利于产生这样的审美效应。另外,隐喻的、描述的方式必然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存在着一些模糊的“空白”,所谓“空白”,是指文学作品创作和审美中没有写尽只有通过想像和体味才能捕捉到的内容,是文学作品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标志。在教学中,诗歌的“象外之象”、散文的“景外之景”需要学生去“扩写”,戏剧丰富的“潜台词”需要学生去“补写”,小说的“悬念”需要学生去“续写”。教师就必须设法开启学生心理的想像之门,激发其审美创造力,进而“填补”这些模糊的“空白”,尽管可能因学生审美能力的差异而出现千差万别的答案,但学生的想像之花却在这种审美创造中绚丽绽放。当然,正如前文所述,我们强调隐喻的、描述的方式并不是完全抛弃逻辑的方式,这二者本来就应该相互为用,当教学中对任何问题的可能性进行思考、分析、判断和探究时,逻辑的、理性的方式都会发生作用。除了文学作品本身的特质需要我们重视隐喻的、描述的方式之外,纠正文学教学长期以来在泰勒原理的精确教学观指导下所形成的纯语言技术训练的弊端更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靳玉乐 于泽元.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71
  [2]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37
  [3]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51
  [4]曹明海 张秀清.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73
  步进,男,江苏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