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李白诗歌意象浅析

作者:王世一




  李白作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一座高峰,有着自己的诗歌意象,那就是浊酒、长剑和皓月。李白诗中的酒、剑、月意象,不仅构成了他逍遥的诗化人生境界,更体现盛唐煌煌气象的诗境。饮酒是情绪的涤荡,挥剑是豪情的催发,望月是静穆的沉思。这种动与静的结合恰似西方哲学中的日神与酒神的融会,使得李白诗中既有了生命力的张扬又有了哲学般的沉思。
  在李白的生活中是不能没有酒的。它可以遣愁:“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唤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它可以畅情:“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它可以追求自由:“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李白一生向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鱼龙鲲鹏之变,现实中的李白没能完成自己“一日同风起,扶摇九万里”的鱼龙鲲鹏之变,但李白借助酒神的狂放完成了中国传统文人精神世界的最恣意的遨游。没有酒的李白是残缺的,没有酒的李白会少了几份飘逸,没有酒的李诗会少了几份灵性。
  “诗因鼓吹发,酒为剑歌雄”。李白是位侠客。二十五岁时,他便“丈剑去国,辞亲远游”。魏颢《李翰林集序》甚至说他“少任侠,手刃数人”,强烈的任侠精神使得李白的许多诗篇激昂慷慨,恢宏豪迈,这自然离不开他所钟爱的剑。在李白的笔下,剑象征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意识,又代表着济苍生、安黎元的牺牲精神。昌龄诗云:“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李白则高呼:“愿解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竟西来”,“浮云在一决,志欲清幽燕”,他用剑来抒发他的壮志豪情,济世情怀,来表达他对历来杰出的英雄人物、狂士侠客的倾慕之情。然当他志不能遂,才被见弃之时,他也会以拔剑击柱之势,抒发心中愤懑不平之情。尽管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的际遇中,他也有“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情态,但他对未来总怀有良好的愿望和信心,自比于姜太公,“大人”身处坎坷,而心怀坦荡。?詔
  如果说酒和剑的意象主要表现诗人桀骜不驯、豪迈不拘的英雄气概,那么诗中的月意象则表现他的空灵与隽永,月光的清辉笼罩着大地,使诗人从酒的狂放与剑的桀骜回归心灵安宁与静穆。月光下的李白,诗意人生表现得最为突出。“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在这里,“月”是一种超越,一种人格上的超越,一种摆脱俗世利益纷争而心有所得的精神超越。这也正是一种唯美主义的诗意境界。“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表现出一个敏感的生命个体对宇宙人生的深切感悟。《把酒问月》把古今人的直接感觉和理性思索用质疑的方式提了出来,诗也像月一样萦回在万千读者的心里,千回百转,百转千回。李白的诗意境界、人文关怀,都移情呈现在月象中,使原本无情之月有了天真、纯洁、高尚之品质,进一步深化了李白所特有的诗意人生和人格魅力。
  酒、剑、月的意象和谐地统一在李白的诗歌中,而这种和谐的统一又构成了李白这个矛盾的个体。一面是蔑视王公:“天子呼来不上船”;一面是亲近平民:“长安市上酒家眠”,对不入流的市井小民和劳动者表现出脉脉温情。看来是何等相悖,何等矛盾,读他的诗却又是何等的统一。他嘲尧舜、笑孔丘、卑礼法。他既是诗人,又是侠士,是真名士自风流,是真英雄自洒脱。任侠的精神与魏晋名士的风度在他身上自然地合而为一。他传奇般的经历、狂飙般的激情、叛逆反抗的个性、狂放浪漫的气质,似乎让我们看到了那手持利剑、头裹希腊花巾的西方诗魔——拜伦,而与月的对吟,又依稀看到参禅静心而又不乏的童稚东方泰戈尔。他通过诗中酒、剑、月意象,进行了绝世独立的心灵逍遥游,又用另一种方式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浑融之境,呈现出绚烂瑰丽、目不暇接的诗化境界。李白的诗歌为中外的浪漫主义文学增添了绚丽多姿的色彩,没有李白的世界文学史将会失色许多。
  王世一,广东东莞市寮步镇浮竹山管理区育才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