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文学阅读的个人思考

作者:陈海霞




  关于文学阅读,首先,我认为写读后感不仅需要,而且要发展。我们当然可以有太多贬斥的理由:约束了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自由,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但,我从来就不认为在阅读的起始阶段就“轻松”“随意”的,事实上,阅读是从“趣味”开始的,是从“愉悦”开始的,是从“美役”开始的。在童年、少年时期,需要的是童话、神话、名人传记,除此以外,我不认为有什么可以保护他们的诗意、灵性和慧根。只有孩子们在阅读着沾满蜂蜜的书籍,舒展自由心灵、张开想象翅膀的阅读中,才能在真、善、美的世界中走向崇高和智慧。也许,只有在故事的叙述中,他们才能建构起自己的世界。阅读是有历史的,是精神的成长史,既有时间的跨度,也有质的飞跃。当他们开始有了理性思维,有了批判性格后,再开始走进小说,走进扭曲的心灵世界,走进鱼龙混杂的生活,走进另外的现实世界。然而,这一切都要经过无数次的裂痛,折磨,失望,痛苦,无奈……有无法抵达的费解,有心领神会的顿悟,有高峰体验的快感。阅读可以让我们空洞疲乏的心灵运动起来,从而获得更充分的成长。但是,这个过程何其地艰辛啊?哪还有轻松可言。读书,需要克制种种欲望,需要正襟危坐,需要潜心思虑,而这都是痛苦的自我折磨啊。我甚至认为,在我们积蓄能量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处于矛盾冲突,甚至过饱和状态,我们自然需要释放,需要发泄啊。所以,读后感就是个很好的“港口”。既可以让我们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中,实现自我的超越,也可以让我们在创造隐喻的城堡中,把自己迷茫在新的“风口”,促使新的阅读期待。还可以让我们把自己的期待和经验与文本对话融合起来,生成新的意义,以改变我们的人生走向。
  再有,阅读是为了活着,因为它的存在可以使我们的灵魂生长着,心壑洞明着,能够烛照我们的生活现象。一旦放弃了广泛主动的阅读,世界将变得黯然神伤。我认为:存在→阅读←思考。而这过程,又是需要怎样的勇气和魄力啊!很多时候,我们责备学生的语词单调,情感沙漠,思考无力,但是反思一下自己:我们给学生怎样的阅读体会。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啊!我认为我们总在纠缠“减负”“素质”“创新”等简单的表层,很少去感受学生的情感世界,很少去体味学生的阅读滋味。我们总以大人现有的阅读经验,总以成功的结果来要求他们,训斥他们,这怎么行呢?!学生现在有什么高级享受?有什么高峰体验?我们是要尊重他们,但我们不必要依就他们。就如阅读,我们孩子的阅读目前的图景是怎样的灰色啊?数量少得可怜,质量差得可以,兴趣淡漠得可怕。如此,还能要求他们什么?!他们很是能言善道,却无法遮掩虚伪、乖戾、简单、肤浅、无聊……而我们的阅读呢?恰恰是让他们学会沉默之道的。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祛除执拗的表达,需要警惕自己跌入无意义的絮叨中。
  还有,读书需要思考,更需要领悟。而这些却是学生最为惧怕的事情。领悟是件孤独的事,千万不能让学生总在热闹的场景中,垂手可得些简单的“结果——知识”,这只能培养他们死搬硬套的呆板,培养他们不劳而获的狡黠。我们的每道生活、成长经验从死亡到出生总是极其独特的,是不可复制效仿的。再深入点看,阅读就是辩读世界,翻译符号的技巧,它应该如呼吸般成为我们的基本技能。可是,学生的这种技能并不乐观。他们对世界的体认是简单粗暴的,对符号的敏感是粗糙笨拙的。反观现实世界,我们的阅读写作总是处于快餐文化和政治歌颂的畸形阶段。其实,我倒是认为,阅读是心智的重新组合,我们需要懂得欣赏沿途的风景和展开的空间。作为老师,在课堂上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解说风景,让他们不断修正补充自己先前孤单的阅读所得,激发新的体悟。即使处于初级阶段,也要让他们在一本本的书中发现自己生命的种种痕迹,要让他们在惊喜和震撼中兴奋着。
  当然,阅读不仅能赋予我们独处的意义,而且也是精神冒险的过程,是对话的生活,是灵魂得以安身立命的道途,它能给我们心魂以永恒的归宿。因此,我们一定要以开放的姿态,敞开心胸,随时迎接书中的东西,放飞想象,随时感悟书中的隐喻。从这点来说,我们既要引领学生渐入佳境,又要宽容他们的自由伸展。
  陈海霞,江苏如皋市林梓镇中心初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