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狄更斯小说创作的双重艺术风貌
作者:谌小莉
英国小说的传统是一种叙述式的,比如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缺少那种微观、具体的情景式描写,而狄更斯开始试图打破了这种传统。他和同时代的作家兼好友科林斯都曾经力图把英国传统小说的叙事形式发展成戏剧形式,他们首先在小说的叙事中加入相当部分的戏剧性场景描写和渲染,然后还积极地吸取戏剧之中特殊的抒情方法,这样做的一个效果就是使得他们的小说像古典悲剧一样,产生出一种严肃、崇高、庄严和悲壮的意味。《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等都极具传奇性和戏剧性。这种戏剧化的借鉴不仅体现在情节结构上的戏剧性巧合上,同时还体现在对具体的生活场景的描述方面。家庭生活中的一系列变故之后复归于和谐,孤儿由被遗弃到命运出现转逆再到复归于家庭,这样的情节模式被展示在了微观的家庭领域,这种情节模式恰如一幕家庭情景剧的框架结构,而且人物的表情、情感、心理都能够得以充分地展示和发挥,戏剧的抒情感染力量在这里也得到了有效地施展。
这种微观的戏剧化的处置,使得作者所宣扬的那种以善良、仁爱、同情为基础的家庭观念和理想得到了更好的展现。具体地说,这种家庭观念和理想首先是以道德为基础的,道德做人的基础,是所有行为的价值规约,个人道德方面的敦厚朴实是家庭美满和谐的基础,家庭美满的基石是铺垫在个人的道德品质上的。除了个体的道德的完美和坚定之外,家庭的美满和和谐还需要爱心,如果说道德是基石的话,爱心则是一条纽带。银行雇员鲍伯·克拉契一家(《圣诞颂歌》),穷困但却非常温馨,家人之间充满了真爱和关怀,他们圣诞之夜充满温馨的聚餐可以让所有富贵而冷漠者羡慕;坡勾提一家(《大卫·科波菲尔》)也是如此,而且当家庭成员误入歧途之后,家庭并没有抛弃他们,他们不是用冷漠和敌视来惩罚,而是用爱心来拯救和感化,所以当爱弥丽被史多夫诱骗抛弃的时候,坡勾提先生历尽千辛万苦将她找到,带她到崭新的澳大利亚去开辟新的生活,最后爱弥丽获得了真正的幸福。
2、家庭道德伦理范式的宏观展示
狄更斯的创作具有一种宏观的气度和力量。他能够深入到人性的深度,同时又能通过对外在世界的深刻揭露使得这种人性的审视获得一种历史的高度和社会的广度。其实,追根究底,这依旧是发自于他那种强烈的人道主义理想,正是这种人道主义理想使得他对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这种罪恶对人性造成的异化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强烈的批判。
在狄更斯笔下,受到资本主义罪恶腐蚀和侵害的人物形象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回心转意”或者“痛改前非”型,一种则是冥顽不化型。前者的典型如《圣诞颂歌》中的私刻鲁挤,这个新兴资产阶级的一员,在受到圣诞精灵感化前,是极端冷漠毫无温情的,对待周围任何人都尖刻吝啬,而在圣诞之夜精灵带他梦游之后,他的整个价值观和人生观才完全转变过来。后者的典型如《董贝父子》中的董贝先生,这是一个经营国际贸易的大公司“董贝父子公司”的老板,是新兴的大资本家的典型,他高傲、虚荣而又冷酷无情,但是最后却落得倾家荡产,差点自杀的下场。这两类人物形象中,作者都对他们进行了挖苦和讽刺,但是对人的悲悯使得作者并没有一味地挖苦和嘲讽,私刻鲁挤和匹普的转变深刻地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作者在面对资本主义的罪恶的时候是愤慨和激动的,但是却没有绝望,他寄希望于人性的复苏,爱的感化,尤其是家庭的温暖的感召。一个具有典型性和象征性的情节就是,高傲冷漠的董贝先生最后破产并试图自杀的时候,是女儿真诚的爱感化了父亲冰冷的心,被“金钱万能论”异化的董贝先生,最后才发现家庭的温暖,亲人的美好感情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
当我们感慨资本主义社会那种金钱和名利对人的异化的时候,我们更感受到了狄更斯那种人性理想的可贵和温暖,我们不禁想起《炉边蟋蟀》中时时在炉边响起的那嘹亮的蟋蟀叫声,那是家庭真爱的守护神,象征着人间的真诚、爱以及忠诚,象征着家庭生活的温馨和睦,它的叫声可以感化人的心灵,唤起人们对美好温暖的家庭无限向往和珍惜,唤起人们的慈悲宽容,狄更斯的小说就像这样一个温暖火炉,蟋蟀的叫声正一声声地传来。
狄更斯小说那种双重的艺术风格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无论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手法相间杂,还是宏观铺陈与微观雕琢的结构设置和话语布局,都使得狄更斯的作品成就了他独特的风格:雄浑、驳杂而又明朗、活泼。在这种艺术风格的背后,正是一种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成为了作品的精神支撑。
谌小莉,女,湖北襄樊学院教育技术系讲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