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项脊轩志》的抒情艺术
作者:唐忠民
一、寓情于景。寓情于景是常用的抒情方法之一,本文用得可谓恰到好处。请看《项脊轩志》中的两处景物叙写: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这是对旧南阁子的白描,只寥寥数笔,却已营造出一种衰败、阴冷的凄清氛围,渗透了作者感伤的愁怀,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这是由旧南阁子修葺而成的项脊轩的景状。这段文字平淡质朴,却淡而有味,洋溢着诗情画意,作者不随时俗、安贫乐道、嗜学成性、怡然自得的操守和情怀,在不经意中便不着痕迹地流露出来。
二、融情于事。通过叙述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达浓郁的真情,这是本文运用的又一抒情方式。本文所叙述的琐事繁多,下面仅举三个例子略作分析。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这段文字叙写的是伯叔成家分居后大家庭解体的经过和情形,看似只是客观叙写,实则却隐含着作者对庭院杂乱的厌恶和对家族衰败的哀恸、惋惜,实在是不言感慨而感慨即寓于其中了。
文中追忆祖母对自己的关爱、期待、激励等事,初看起来并无多少特别之处,但一揣摩,就会自然而然地领悟出其中包含的深厚情意了。祖母一日见孙儿在轩中攻读,不禁说道:“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诙谐,这哪里像在责怪,分明是喜悦和疼爱的心情之流露。祖母离去时以手阖门的轻微动作,活灵活现地显露出怕孙儿潜心读书而受外界干扰的心境。接下来喃喃自语的那些话,则表现出渴望孙儿读书有成以光宗耀祖的急切心情。而“持一象笏至”以及随后所说的话,实在是对孙儿激励和鞭策的心迹之外现。想起这些小事,作者动情“长号不自禁”,或许是深感自己辜负了祖母的殷切期望,亦或许是对自己长久不能发迹的憾恨。
写对亡妻的不尽怀念、一往情深,也只是写了“从余问古事”“凭几学书”“述诸小妹语”“手植”枇杷树等小事,个中竟无一字直接言情!
三、寄情于物。从文中所叙述的内容可知,作者婚后夫妻恩爱、情深意笃,不幸的是只共同生活了短短六年时间,爱妻就撒手人寰、离他而去了。作者的悲痛程度是可想而知的。然而,对于这种极为哀痛的凄婉之情,作者却并不直接倾诉,而是把这种感情倾注在所写之物中了:“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人已亡,树在长,睹物伤怀,欲哭无泪,读来令人不免恻然!有人评价这段文字是“寄其悼亡之思,着墨不多,萧然高奇,而有弦外之音。”是评极为中肯。
文中所写的祖母所手持的“象笏”,物虽小而其情亦深。象笏是大臣上朝时手持的象牙记事板。老祖母将自己祖父上朝时所持之物拿来赠予孙儿,这不正表明她把对孙儿的厚望、激励的深情一股脑儿倾注在这块象笏上了吗?读者不难猜想:作者面对这块象笏,一定会思绪万千,涌出奋发向上的激情。
唐忠民,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