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略谈科举制度与八股文
作者:梅 静
明清时代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八股文,如县试要考三至五场,前后要写四五篇以上的八股文章,其中头场要写两篇,乡试通常要写三篇,所以又称这种科举制度为“八股取士”。明清以来,读书人为了应科举考试而必须成年累月地学习写作八股文,这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产生了极大的消极作用。
八股文是明清时期只用于科举考试的一种文章体裁,这个名称来自这种文章的结构形式。由于文章的主体部分是由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构成,总计为八股,股是对偶的意思,所以称为八股文,八股文的内容要求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考生作文时必须就题阐发程朱见解,叫作代圣人立言,甚至模拟圣人的语意、口吻,不得擅自生发,独生新论。
细分起来,八股文的结构主要可分为三大部分:题前部分、正题部分、结语部分。题前部分包括破题、承题、起讲等,主要是解释题义,并由此引出自己的见解。正题部分是文章的主体,要据题意阐发儒家思想,表达作者的认识,文字要用对偶,通过这部分有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作成八股,这是全篇文章的重心。第三部分是收结,即结束语,要总结照应全文。
具体说题前部分的破题要求点破的要义必须与朱熹的《四书集注》的思想内容相一致,破题的最后一字,要用一个单音虚词如焉、也、矣等。破题两句,要能体现文章主旨,成为全文的纲领,破题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明破、暗破、正破、反破等,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思,一般用三四句话进一步说明题义。其行文必须要注意破、承之间的关系。往往追求相反相成,如正破用反承,顺破用倒承等,要求二者如“双龙抱珠”。起讲,也叫小讲,主要内容仍是进一步发挥题意。起讲一般用三五句即可,但要求摹拟古人的语气行文,可用排偶,也可用散行,层次要清楚。入题,以上三部分作完,按照程式要求,要有一两句或三四句过度的话,把文章引入“正题”,这过渡的话就叫入题。
正题部分首先是起股,即起二股,内容以总论,虚说为主,点出题意而又不把题意说尽,以为后文留下余地。
中股,即中二股,这是全篇重心所在,要从正反方面发挥题中的神理奥妙,要求锁上关下,作好与前后文之间承接照应。
后股,即后二股,是阐发中股没有说尽的意思,或推开或铺垫,以拓宽题意或就前边的议论加以咏叹,发表感想。
束股,即束二股,是用来回应,提醒全篇,总括全篇加收束。
收结,这是全文的结束语,文字多用散句,不一定用对偶。明代八股文的收结可以兼及时事,清代则废去兼及时事的作法,只用三四句收束全文。
八股文的字数也有限定。明代规定乡试、会试,用《五经》义一道五百字,《四书》义一道三百字。清代康熙时规定五百五十字,乾隆以后一律以七百字为准。
八股文的题目都出自《四书》,用《四书》中的原文,其中分大题、小题两类。乡试、会试多用大题,题意较清楚。童试多用小题,题意不完整。由于《四书》文字有限,科举考试出题用了五百多年,几乎每句话都被用过,考官为了避免应试者抄袭模仿,便千方百计地出怪题、难题,如将上下两章、两节之间互不相关的文句合为一题,或各取半句凑成一题,于是就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八股文题,如被称为单句题,虚冒题,截上题、截下题、论言题、记事题、援引题、比兴题、政辨题、咏物题等。文题本来是用以考察作者对儒家经典熟悉理解程度的,但题目出得花样多多,千奇百怪,成了为难士子的文字游戏。
梅静,贵州遵义道真玉溪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