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审美解读
作者:王越浪
文学作品是作者创造出来的,作者把自己的观念、意识、情感注入作品中,还原作者本意是解读文章最传统的基本的方法,因而探寻作者的原初意义也就成了作品解读的第一步。在语文审美教学中,作为审美客体的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感情和个性的凝结。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到体裁的运用,从对生活的思考方式到感情的表达习惯,从审美趣味到语言特色,无不显示出各自的特点。这些不同的个性特征都会呈现在各自不同的作品当中。因此,语文审美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作家不同的创作风格、不同的个性。阅读作品,只有当学生发现了作者的切身感受,发现了作者特殊的思维方式,才能进入作者的“个性”领域,得到审美感受。
解读文学作品的第二步是对文本的阅读。文学作品一旦进入社会流传系统,自身就有了独立的生命和意义,而不应以作者的意愿为转移。这时候作品文本绝不等于作者,读者可以以文本为出发点来阅读。在个性化的文学创作中,个性使语言得以发展、演变,个性使个人对语言的理解绽放出缤纷的色彩。尤其是文学语言,其表达和理解都极富个性色彩。作者创作中千方百计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特殊意义、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这时的语言是受个性意志支配的,它带有个人发音用词造句的特点,包含了表达主体深具个性的气质和精彩的独特选择,使文章更具主观表现的性质。这种语言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具有个人倾向。个性化的语言很多时候是作家在传情达意时有意为之。选入语文教材的,大都是堪称典范的语言精品。由于不同作家语言风格的个性差异,更是人各一面,文各一味,异彩纷呈,美不胜收。有的婉转曲达,巧比妙喻;有的视听通感,化静为动;有的乐景写哀,兴法起结;有的映衬点染,随物赋形;有的浓艳见胜,有的淡雅见长;有的精工雕刻,有的造化天然;有的汪洋恣肆,有的涓涓若溪;等等。好的语言还有整齐之美、错综之美、音乐之美。有规律的反复、语音的平仄交替,语调的抑扬顿挫,都能引起美感,可以说中国语言文字无处不显现出美的趣味和意蕴。学生阅读时要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领略语言艺术魅力,进行个性化的审美感受。
文学作品的解读同时不可忽视读者的地位。作品文本固然存在着意义,但只是一种潜在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意义方能揭示出来。在语文审美教学中,作为审美客体的教材,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内容的。因此,审美主体要了解内容,就必须通过语言文字的感知去领会它所表达的意义。读者的阅读不是被动的,而是积极参与到意义的建构当中,把自己的主观认识注入到文本中,使其成为文本意义的一部分。要正确理解语言文字,进行审美过程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审美的“语感”、“通感”、“美感”,而这些阅读感知必须要让学生充分投入审美活动中,充分自由地进入情景,细心体验并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及创造地表现自我的自由。对生活的直接观察活动充满了情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致,不仅体验到生活经验,而且获得了美感经验。个性化的审美阅读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特别关注学生个人情感的体验和积累。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审美解读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关注个体差异,在这一过程中,它注重个体的审美感性素质的开发和提升,并以之为基础,激发个体自觉地达到解放心灵、自由建构人格的目标。它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使人走向自由和谐。
王越浪,浙江嵊州市第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