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个性化阅读中的对话生成

作者:郭琛晖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启发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思维和获得不同情感体验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最大限度释放不同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个性能力的课堂形式,是一种改变灌输式教学,营造活跃、充满灵性的课堂氛围的良好手段。个性化阅读的教学成功不成功,不仅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方面,也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表达了自己的所想所感所发方面。在个性化阅读的课堂上,精彩的对话体现了主体的自我意识,也激发了思想碰撞的火花。本文试图从一些课堂实例中阐述个性化阅读的对话生成,并提供了一些有效的对话教学策略。
  
  一、个性化阅读中的三主间性对话生成
  
  新课程背景下,对话即指“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或意识。”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中,对话要实现的是一种超越,是教师对课堂掌控的超越,是师生共同对文本理解的超越,是学生情感价值的超越。但是所有的超越都离不开文本,没有文本,无所谓对话的内容,没有文本,无所谓师生的互动。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个三主间性的对话机制,即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是两两相交的:师生本相交区间是师生文本理解的同一部分;生本相交区间是学生的预释文本;师本相交区间是教师的解释文本。对话意义在于师生主体间进行情意交流与心灵对话,发觉文本的意义、实现文本的价值,迸发出我们所要追求和获得的闪光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以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是能体现出个性化的理解,这是不容忽视的。
  
  1、教师与文本对话
  在个性化阅读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文本有深入的解读和个性化的理解。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教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取得和学生对话的资格,进了课堂才能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才能和学生交流。”一位教师在《易水送别》这一课的主题概括教例中有这样一段话:
  师:对于“易水送别”的主题,有学生认为是视死如归,有道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正体现了我们人类不可征服的伟大精神,体现了人类在与自然界、与社会、与命运抗争和搏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屈不挠、不可征服的伟大精神,伟大主题。司马迁笔下的项羽,在乌江边上,傲然迎向潮水般涌来的敌骑,杀敌数百人,身被十余创,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悲壮的;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体现了这种精神,是悲壮的;毛泽东笔下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宁肯倒下,也不屈服,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也是悲壮的。如果艺术失去了这种激情,失去了悲壮,就失去了尊严,失去了壮丽;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这种激情,失去了悲壮,就不可能强盛而只有懦弱!……在我们的个性构成中,既要有柔情似水的一面,更要有壮怀激烈的一面……”
  在教师这段解释中,如果没有后面的进一步深入和展开,在渲染铺陈课文主体情结、点化弘扬课文主旨境界的同时,宣示了教师自己的情怀,升华课文精神,也升华学生精神,那么这种阅读教学就失去了光彩,也无所谓对话的再生和个人的创造了。
  
  2、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则是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调动自身的阅历与生活经验与文本对话,要自觉体悟文本的审美内涵与艺术底蕴,对文本要呈现一种探究欲望,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从而发挥学生自己阅读文本的巨大潜能,提高阅读的效果和效率。同时,发现教材的疑点、空白处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一个表现,学生要培养自己敢于怀疑、敢于质问、敢于批判的思维,发表个性化的观点,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比如:教师在要求学生阅读了课外读本《向生命鞠躬》一文后提问:蚂蚱的逃生有没有意义?学生主动站起来发言。生一:“在暴力统治下,很多人都会反抗,他们就想获得自由。获取自由,就能获得更大的快乐。所以我认为获取自由还是有价值的。”生二:“我认为,要追求自由肯定要通过战争,战争肯定会有更多的生命死亡。而世界上哪有绝对的平等,你怎么可能跟一只蚂蚱讲平等呢?蚂蚱等于生命,你也等于生命,难道你等于蚂蚱吗?所以蚂蚱逃生没有意义可言”。生三:“古代一位诗人说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其实自由是古时候人就坚持的,自由是最重要的,比生命还重要。大家说蚂蚱是低等动物,和人不能划上等号。但是我想说的是,低等动物,高等动物是谁来划定的,是人类来划定的,而不是动物,完全是凭人类的片面之词来定的,如果平等而论的话,蚂蚱求生又何尝不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呢?”
  由此可见,学生对文本不仅深入思考,也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学生思维活跃,反应敏锐,善于辩驳,互相启发,学生所有的言论都来自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文本的体会感悟,这样的对话才是出彩的,才是别具一格的;这样的对话就不仅能体现出阅读的个性化而且能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集思广益、共同提高的机会。
  
  二、个性化阅读中生成对话的策略
  
  个性化阅读中的对话生成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人文性和时代性,是一种课堂教学观念的改变,重在训练学生的知识技能应用,指导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把生活经验运用到课堂上来,拓宽了学习语文的渠道;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善于并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下文提供了一些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1、形成读者的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表现为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显示方式的一种定向性的期待,这种期待包含了读者个人已有的各种经验、知识、趣味、能力等,是对作品的主动参与,起到阅读活动中的驱动作用。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原有图式,预测学生想要听到什么,把握学生阅读的兴趣点,预设能激发学生个性的着眼点。
  2、重设情境,联系生活
  在阅读活动中,每个人都会有意无意地从一定的生活经验出发来评判对象。传统的课堂中,学生不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不会用耳朵倾听,不会用自己的大脑思考,不会用自己的心灵感悟,只是一味背答案,记标准。教师如果能在理解的文本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系身边的情景,发现生活的相似“场”,那么不仅让学生有话可说,也能激发学生进行再创造的潜力,更是一种个性的展现。不过有时候由于阅读者的社会阅历还太浅,对于一些出自人生和社会体验至深的作品还不能真正读懂,这就需要教师调动学生深入文本,结合当时的心境进一步地体会和感悟。
  3、设置话题,展开讨论
  话题设置要有水平、有争议性,能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话题的表述要精练、具体明了。例如有教师在教授《祝福》一课时提问:谁是杀死祥林嫂的罪魁祸首?学生讨论热烈,就“凶手”是鲁四老爷、四婶焉或祥林嫂自杀都进行了深入分析。经过讨论交流,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才能生成对文本的理解,拓宽彼此的精神境界,获得升华。
  4、改编改写文本
  改编改写一种实践性比较强的方式,可以充分体现对话的优势,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有时候经过重新文本的文字编排组合之后就会产生与原来意义不同的意味效果,这样就可以指导学生在改编改写中更加具体地领会遣词造句的奥妙,理解作者设置情节的用心良苦,可以说是学生与文本进行的一次更加特殊的对话过程。改编改写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续写,如对《项链》结尾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的续写;也可以改造,如对《孔乙己》的结局进行创造性的发挥。
  5、培养学生会意、体悟的语感能力
  语感是语文阅读中一个重要的心理表现,有些学生在自动化、半意识下就能迅速地抓住文本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性、审美力。“语感应是对词句的意义、情感、韵味、意象、张力和音调、声律、气势、语体以及言外之意等的敏锐而全部的领会。”所以要抓住学生一切的情绪记忆和情感反应,凭借个人的直觉、想象和修养让他们产生一种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当然这种语感是有明显差异性的,这正是个性化的鲜明体现。
  6、适时评价,有效表扬
  在课堂阅读的对话过程中也需要有即时的、正面、有效的评价来维持阅读、对话的展开,一方面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也能够营造更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学理论》列出了有效表扬的12条标准:依具体情况给予表扬;表扬学生工作的特定方面;注重学生的成就有不同变化;只奖励特定行为表现标准的达成;告诉学生他们的能力和成就的价值的信息;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与学习活动有关的行为,多考虑如何解决问题;以学生自己原有的成绩为背景描述他现在的成绩;学生在完成困难的学习任务时,付出很大努力或取得成功,则给予表扬;把成功归因于努力和能力,暗示将来仍有希望取得类似成功;鼓励内源性归因;把学生注意集中在与自己的学习任务有关的行为上;鼓励教学过程之后与学习任务有关的行为。
  个性化阅读中的对话生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新的课题,新的研究领域,也是新的课程背景下所要达到的目标,我们要区别假性对话和真性对话,这样我们的阅读课堂才能创造出真正新鲜充满活力的个性,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郭琛晖,女,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学科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