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创新作文的角度选择例说

作者:赵光爱




  
  二、怎样选择角度
  
  文章的角度有主题角度,选材角度和表现事物的角度之区别。从中学生作文的实际看,这三种角度都是考场作文可能出现的考察内容,虽然命题或话题中并未作明确要求。下面具体谈谈这三种角度的选择方法。
  1、主题角度的选择。这是材料作文首先必须解决好的问题。比如1979年的高考作文是写读后感。一个阅读材料的内涵是丰富的,因而可以提取的作文主题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文章贵在有时代气息,有独特见解,因此,主题角度的选择必须求新。
  “滥芋充数”这个寓言中学生都读过,就这一材料发表言论的文章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其主题也是丰富多彩的。《人民日报》就曾发表过署名邵文的文章——《南郭先生的今昔》,对南郭先生的某些方面作了肯定,比如“他有某种自知之明,考虑自己行为的一些影响”等等。接着,《人民日报》又发表了署名徐柏容的文章——《也谈南郭先生》,对《南郭先生的今昔》所持观点提出反驳意见,认为“南郭先生开溜是混不下去了”,不是顾及影响,并指出“南郭先生有‘自知之明’查无实据”。后来,《人民日报》又在《伟大转变和重新学习》一文中指出,“南郭先生不学无术,弄虚作假,只能是落个逃之夭夭,贻笑天下的下场”。之后的《光明日报》的文章《要使“南郭先生”有危机感》则提出,对“今天的‘南郭先生’应加强考核,使之有‘不学就赶不上现代化建设的危机感’”。
  不只是阅读材料主题丰富,一个具体事物可以表现的主题更是极其丰富的。如梅花是人们普遍喜爱的花卉,同样以梅花为题材写作诗歌,南北朝梁朝时的庾信通过写在北朝踏雪寻梅的感慨,抒发对南朝往事的怀念,其诗曰:“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宋朝王安石则用比兴手法,借颂梅花,暗喻自己不畏强暴的性格,其诗曰:“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南宋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则着重表现自己孤傲高洁的品质,其词曰:“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毛泽东同志则借咏梅表达革命者不惧任何艰难困境,坚持革命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其词曰:“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以上例子说明,面对同一材料或事物对象,要采用发散思维对材料和事物对象作多角度分析,从现实的需要出发去开掘立意角度,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
  2、选材角度的选择。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甚至话题作文的材料、命题、话题,有时可能对主题已作了限制,比如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以“诚信”为话题,主题便是很明确的了,那就是诚信不能丢弃。在主题已经明确的情况下,关键的就是确立好选材的角度,或者说从什么角度去表达这个主题。表达同一主题的材料肯定是很多的。这些材料大到国家大事,小到个人生活的衣食住行的某一个具体方面,林林总总,蔚为大观。到底如何确定选材角度呢?
  首先,必须以表现主题的需要为角度对材料进行取舍;其次,必须从突出文体特点的角度进行取舍,因为不同的文体对材料的要求有所不同;再次,必须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材料,不管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如果以亲身经历为材料,便可以保证不会在材料上与人“撞车”,就有写出自己独特性的可能。一言以蔽之,选材角度要求实,“实”在文体上,“实”在独特上。
  选材角度更要求小,从最为微小的生活现象去表现深刻的主题。选材角度愈小也便愈实。比如表现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有人从家庭住房的角度选材,有人从钟表的角度选材,有人从奶奶的拖鞋角度选材......由于选材角度小,所以文章既写得实在,又给人选材新颖的印象。
  选材的角度还与文章体裁有关系。2001年高考优秀作文《赤兔之死》之所以选择关云长的赤兔马为主人尽忠的心理独白作为选材角度,是因为这个角度很吻合该文的故事文体特征,便于叙事和抒情;《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之所以选择一名“患者”(腐败分子)的“病情”作为选材的角度,是因为这个角度与该文医疗诊断报告书这一文体很吻合,便于表达文章的讽刺思想;1979年高考优秀作文《读〈画蛋〉有感》(作者王延风)之所以被原版初中语文第四册选为读后感作文训练的例文,就在于该文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选材角度,使所谈道理落到了“实处”,令人信服。
  下面请看这篇中考优秀作文:
  
  甜甜的回忆
  湖北省恩施市一考生
  这几天,妈妈一直在忙着整理相片,说是要为我做成一本专门的影集。闲时,我便在一旁看着,回味着……
  突然,我的目光被一张彩照吸引了过去。那是一张我和妈妈的合影。记得那时我才几个月大,正趴在妈妈的背上呵呵地笑着。联系着我和妈妈的,是一条长长的红背带。我头顶上蔚蓝的天空,将红背带映衬得很美,很红,很艳!
  我记忆的大门,被慢慢地启开了……
  我尚未出世时,外婆就从大老远的武汉跑来。一席家常话扯完后,外婆颤着手从袋里摸出一条长长的、红红的带子来,送给了妈妈。妈妈握着红背带,凝视着自己的大肚子,然后便笑着将它和一堆小衣、小帽放在一起,静候着我的出世。
  这些,都是在我长大以后外婆告诉我的。外婆说起这些时,眼里放出的光柔柔的,暖暖的。
  我出世以后,妈妈外出,便总用这条长长的红背带将我紧缠在她的背上,然后就笑着出了门。一路上,妈妈奇怪的装束引来了路人的目光。可妈妈仿佛没有看见,依旧笑着,走着,还不时回头看看趴在背上已经熟睡了的我……
  这些,都是妈妈告诉我的。妈妈提起这些时,眸子里透着笑意,眼神中饱含着母爱。
  稍大之后,妈妈便无力再背我,红背带也就完成了“背负”我的使命,但它还是我的玩具,我拿它当跳绳,还用它作“小河”,玩“过家家”......我的童年,就在这红背带的陪伴下悠然度过。
  “XX,你看!”妈妈的叫声将我从回忆中拉了回来。嗬!不知何时妈妈已将红背带束在了身上,对着穿衣镜,分明沉醉在甜甜的回忆中。
  一缕金色的阳光透过窗户射在红背带上。我仿佛又回到了幼年。阳光下,我伏在妈妈的背上,小手摩挲着红背带,咯咯地笑着……
  啊,红背带,我甜甜的回忆!
  上文是笔者评改后在多家书刊发表过的一篇中考高分作文。这篇作文紧扣文题,以红背带为选材角度,回忆自己的童年往事,红背带是叙事的线索,也是考生情感的引线,更是妈妈和外婆对考生深沉的爱的物象化。由于角度着眼于“小”,切取于巧,因而文章读来有一种感人的魅力。
  3、表现事物的角度选择。作文中的命题或话题,有时是一个具体的事物。这种命题或话题,没有限制主题,对选材的限制也仅仅只是一个大致范围的圈定,考生自由立意和选材的空间都很大,这种情况下,最关键的是确定表现这一事物的角度。
  一个具体事物作为一个词语或短语,往往有其基本义、比喻义、引申义三个义项,写作中便应考虑从其中某个义项的角度去立意、选材。如恩施自治州2001年中考语文试题以“花”为话题作文,就可以这样多向发散审思:①“花”的基本义是花朵,以此为角度去立意选材,就可以描写花朵或写在花市的见闻或者拟人化写花儿的遭遇,花的自述。如果写花市见闻,则可以表现人们生活富裕后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如果拟人化写花的遭遇,则可以呼唤人们的环保意识。然后根据表达中心意思的需要去选择自己所熟悉的材料。②“花”的引申义是形状像花朵的东西,像雪花、浪花、窗花、胸前佩带的光荣花等便是。譬如,从雪花的角度可写我国北方边防战士不畏严寒保家卫国的英雄形象;从浪花的角度可写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雄风;从窗花的角度可写一个心灵手巧的人物或讴歌坚贞不渝的爱情;从光荣花的角度可写一个无私奉献的人物。③“花”的比喻义是事业的精华或女子。从事业的精华角度可写某城市安居工程的伟大业绩;从女子的角度可写某行业中的女子精英,如警花、税花、校花……等等。各个不同角度的立意选材,依据作者的生活经验不同是千差万别的,绝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你占有什么材料?你对这些材料的熟知程度是否已经细节化?这个立意和选材是否新颖?这才是审思话题内含以选择角度时所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即使文章主题相同,但表现事物的角度也仍然应该是不同的。前边我们已谈到陆游写作的《卜算子·咏梅》词,其实他还有一首有名的《梅花绝句》诗。陆游咏梅的词和诗,其主题都是表现作者自己高洁的本性,但其思维形式却迥然不同,因而所创造的梅花形象也各异。其绝句曰:“闻道梅花坼哓风,雪堆遍野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其诗从梅不畏寒冷,花色洁白的角度来创造形象,其词则从梅不惧挫折,始终“香如故”的角度来创造形象。
  审思一个命题或话题,从作文创新的要求看,尤其要注意扩展该命题或话题的外延。比如以“树”为话题,就不能局限于说明树的功用,描写树的景观,叙述植树、护树或砍树这一类事情,因为这一类立意选材可能是“人人笔下有”的。要想写出“人人笔下无”的创新作文,就得在扩展命题或话题外延上下功夫。比如,从大树浓荫蔽日可为庇护的角度,可写具有庇护作用的人,如《父亲是棵大树》;从树高千尺叶落归根的角度,可写中国人的民族情结,如《一代炎黄万代子孙好大一棵树》;从树的成长角度,可写对育人的感悟,如《育树与育人》;从树叶、树枝、树干、树根相互间关系的角度,可写童话或寓言故事,如《树叶、树根被驱逐之后》;从某一种(棵)树的某个特点的角度,可写托物言志的散文,如茅盾的《白杨礼赞》,贾平凹的《我的小桃树》……等等。总之,注意扩展命题或话题的外延,传统的思维定势就可能被打破,从而大大拓展立意选材的思路。
  综上,表现事物的角度必须求异。“异”才能不落窠臼,“异”才能突出作文的独创性。
  赵光爱,湖北恩施舞阳中学教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