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教师下水作文浅探

作者:谷代彬




  当然,教师一时的心血来潮,偶尔湿湿身子并不可行,也并非所指。我们所倡导的是,写下水作文要有明确的目标,必须要与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保持一致。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最直接的目的是应对考试。教师下水作文作为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此举已越来越被教师重视。我个人认为,教师在写下水作文时,要在能力性和功利性目标之间寻找好平衡点,下水之前要反复权衡,做到整体规划,适时指导,及时评讲,力求成效。现分述如下:
  一、要有整体规划。制定学期作文计划时,要同时考虑“下水”作文计划,选择好下水“场合”,“下水”方式,建立适宜的训练形式。课外作文,如日记、周记、随笔等,主要培养能力,以自由作文为主,鼓励学生多写生活感悟,教会学生随手记录心灵深处的点滴灵思,突现脑际的几行妙语,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孕育已久的思想火花便会在与人和事或景与物的撞击中升腾起来……而当堂作文,则可面向考试,侧重话题作文的写作,培养学生应试作文的能力。如此,便能使培养能力这个根本性目标和应对考试这个功利性目标两者兼顾。
  二、力求同步急就。当堂作文指导时,教师“下水”应做到快速构思,力求同步急就,把自己的写作才华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情绪定然高涨,对教师的“大作”也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这种师生书面语的互动中,师生情感更易沟通,学生写作兴趣也会大增,而“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学生“我要写,我想写”的情绪可能会油然而生。教师若能结合下水的亲身体验,把自己摸索、总结出的一些快速审题、构思的方法传给学生,授之以渔,学生会愈加信服,教师自身的写作能力、写作技巧也会更上一层楼,以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之需。
  三、选好切入点。学生习作有量的要求,量变方能促成质变。每次指导作文时,教师都下水作文,这不现实也不必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选好切入点,在指导关键的写作技巧(如悬念、照应、过渡、卒章显志等)时作好示范;在深辟题目、开掘主题时悉心垂范。结合下水作文告诉学生,深辟题目,立足于精;开掘主题,力求要深一个旧的话题,如变换角度,也许会出现“老树开新花”的崭新局面,文章照样有新意。同时更应告诫学生,老师的下水作文固然可以借鉴,但课本上的经典名篇,文质兼美,可吸收的作文营养取之不竭。鼓励学生涉猎古今中外名家名篇,要求学生重视文化底蕴的积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非家之编”,注意多无吸收,讲究厚积薄发,不仅能解作文时燃眉之急,更能使自己的作文锦上添花。
  四、及时评讲。评讲作文时,可结合中考作文批改标准。虽说文无定法,但文有文体,尽管有时淡化,有时不限,但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了解一些文体常识,评改时应该注意文体特征。老师可先自评下水作文,为学生作一点评改示范,教给学生一点评改方法。从文字到内容,从构思到立意,从布局到谋篇,勇于指出自己下水作文的得失,然后,把下水作文交给学生评改。学生见老师如此坦诚,自然踊跃,有“仁”说“仁”,有“智”说“智”。老师应鼓励学生“班门弄斧”,鼓励学生“吹毛求疵”,倡导那些个性化,有鉴赏性的批改意见。此举,意在教会学生一点评改的方法,激发学生评改的热情和积极性,为下一步学生习作的自评和互评作一个良好的铺垫。有了这种方法性的指导,学生定能现身说法,主动参与,而成为评讲的主体。学生自评,互评,也将更有针对性,更能切中肯綮。一个优秀的评论家也必然是一个不错的作家。学生作文时也将会做到感性勃发而理性调控,写出各具特色,新颖别致的“性灵”文章来。
  下水作文拓展了师生之间交流的途径与空间,辐射着整个语文教学活动。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愈来愈多的教师尝试着下水作文,其必将对全面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推动语文学科与时俱进,起到重要的作用。
  谷代彬,安徽马鞍山市安徽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