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听听那冷雨》选文中的遗憾

作者:李 城




  北师大版的八年级语文上册节选了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很多不妥之处,在此指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断句有误,令人费解。
  
  课文第九段文字中有这样一句话:“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
  其中“斜斜的西北雨斜斜”怎么理解,朗读时如何停顿?如果读成“斜斜的西北/雨斜斜”。“雨斜斜”能理解,“斜斜的西北”是什么意思?如果读成“斜斜的西北雨/斜斜”,那么“斜斜”就成多余的词了。查《教师教学用书》,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最美的散文》、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的《经典散文》、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教材全解》等,都和课本一样。上网查“中国经典文学网”却是这样标注的:
  “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
  它没有用标点以长句出现,反而容易理解了。由句意可知,朗读时应该这样断句:
  “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
  如果把“刷”改为“落”,前面加上助词“的”就更好理解了。
  “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的)刷(落)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
  
  二、删改不当,缺乏前后照应。
  
  课文第二段的开头一句是:“这样想时,严寒里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指代什么?是指上文中的“走入霏霏令人想入非非”,还是下文联想到的厦门和汉字呢?我看都不是,如果是指前一句“想入非非”,并没有实际内容。如果指后一句,那么这句话应该在第三段文字的后面。
  课文第十一段文字的最后有这么一句:“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初次读到这儿感到很突兀,怎么凭空冒出来这么一句话,“黑白片”指什么?一读原文才知道,原文接“想入非非”后面有这么一段文字: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样一来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第二段中的“这样想时”显然指上面删去的内容,而第十一段中的“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照应了前面的“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编者把前面的文字删去了,而把后面的文字保留了下来,这样顾头不顾尾问题就出现了。
  
  三、缺乏必要的注解,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其一,“王禹称在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瓦。”“破如椽的大竹”怎么理解?普通学生读到这里断句都有困难,大部分学生都读成“王禹称在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瓦。”其实王禹称的《黄岗竹楼记》是这样写的:“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由此可知,“破如椽”是“劈开像椽子一样的竹子。”应断句为“破/如椽的大竹/为屋瓦。”如果不看原文怎知其义?
  其二、第四段中有这样一句话:“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怎样停顿,怎样理解?各类参考书都没作注解,是不是就没有问题了呢?上网查“中华经典文学网”是这样:“竟发出草和树林之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更如堕五里雾中,看样子网上发布文章的人也弄不懂这一句,便随意改动。其实,这一句难就难在普通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中都没有收录“沐发”这个词,给我们理解课文造成了难度。
  这个词最早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病得之沐发未干而卧”,说的是汉文帝时,淄川王头痛发烧,请淳于意(即仓公)去治病,淳于意诊断是由于淄川王洗头后,头发未干就趟下而得的病。南北朝时期的谢朓在《拜中军记室辞隋王笺》中有:“沐发晞阳,未测涯涘。”的语句。由此可知,“沐发”就是洗头,整句的意思是指草和树木经雨冲洗后发出了与人洗过头发后一样的土腥气。
  其三,课文第三段中作者由汉字而产生的联想中有这么一句话:
  “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
  作者的意思是指在汉语中反映天气状况和变化的“霜雪云霞、雷电霹雹”都有一个“雨”字头,都在词典的“雨”部。我们知道,在繁体字中这句话是成立的。可在简化字中“云”和“电”已没有“雨”字头了,让学生怎么理解。
  所以,笔者认为以上几处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编者应该在书下加注。
  李城,甘肃省金塔县第三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