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改善作文教学效益之思考
作者:陈飞英
一、实现目标从应试到应需的转移
多少年来,教师指导学生习作的目的是应试;学生练习作文,将来能取悦于改卷的老师,以博得一个高分,能上一所好的高校,如此师生皆大喜欢。这样的目标定位,导致学生作文四平八稳,鲜有个性可言;个性、创造力被扼制。历年高考,作文佼佼者,可谓风毛麟角;模式化作文,触目皆是,便有一个很好的例证。由此可见,写作目标由“应试”转化为“应需”,即“尽量运用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生活能力”(叶圣陶《略谈学习国文》),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一大目标。写作内容开放型,以社会生活为写作源泉。美国教育家勒涅有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外延相等”,作文亦如此。应以“立诚”为本,写作“诚实的自己的话”,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通过说真话,说心里话,说不同于别人的话,让学生思想、感情、灵魂自由熔铸于作文之中,让学生个性在文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写作旨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以“人”为本,作文与做人统一,应贯穿于整个作文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作文训练目标可包括:其一,学习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等种种表达方式,尝试着写通讯报道、山水游记、散文小品、人物传记、童话寓言、科技说明、事实评论等各体文章,为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语言表达基础。其二,掌握应用文的特殊格式和语体特点,使学生到社会上能用得上,用得准。市场经济需要鉴定合同、协议、商品广告;法制社会应会写诉状、答辩;信息时代需懂得电子邮件、电子信箱等等。使用文体在中学作文教学中要扎实,使学生都能掌握一些必备的知识。在教学中,还要设置写作情景,提供背景材料,安排双向活动,让学生能进入角色,模拟实践,使中学语文教学面向实际,面向社会,力求实际。顾黄初先生反复强调:“语文教学改革,关键在于贴近生活。”
二、构建作文科学训练的序列
尽管目前的教材罗列了写作专题,但《教师用书》中对写作指导不着一字,使不少教师难以下手。针对现状,教师应对作文有系统的考虑。于漪老师非常重视系统训练,她曾说“作文做通盘的考虑,训练什么,怎么训练,要求是什么,如何循序渐进,如何环环相扣,学期初就应成竹在胸。”因此,改变作文教学零散、粗放、缺乏系统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大难题。
如何使作文训练系列化,首先不妨借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写作专题安排进行训练,如第一册共安排4个单元写作专题:一、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二、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三、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四、“黄河九曲”——写事要点波澜。每一专题有目标、有突破;其次,设置一条自由训练线。它可由学生选材、命题、作文,诸如人物速写、风景素描、诗文鉴赏、影评、读后感等,不论长短、虚实,即兴命题均可入文,以弥补第一条线的训练量不足,使学生深入感悟生活,丰富和发展学生个性思维。这样,将限制与自由结合,写作有效度得以提升。
在注重系统训练过程中,要顾及文体全面,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必须全面训练,不能偏颇。当前,应试情况严重下,仅抓议论文训练,使学生思维一直处于议论文训练定势中。同时须顾及循序渐进,从片断训练抓起,一点一点突破,“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新《课标》),从而最终实现以点带面的突破。
三、灵活采用丰富多样的训练路径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详见新《课标》),但目前仍存在重语基讲解,重阅读分析而忽视作文教学的现象;有的甚至一学期完成6—8篇的显示性指标为己任,使作文教学单调、呆板、无力。因此,采取多样的训练途径是直面学生作文现状的必然选择,也是新《课标》规定的一项重要任务。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听,就是用耳朵读;说,就是用嘴写;读,就是用眼睛听;写,就是用笔头说。”在读、听、说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切切实实以读促写,以说促写,使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处处体现作文教学,以写促读,以写促说,真正使读、写、听、说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为作文而作文。
其次要有多渠道、主体化的态势。新《课标》指出:“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特别要培养学生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留下生活中点点滴滴,记下现实中智慧的火花,从而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从而真正把作文教学、写作训练渗透到学生生活中,使作文走向生活化,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写在作文本上才是作文的心理。
四、真正落实情感激励性的原则
中学作文教学手段单一,评语的呆板,学生对作文普遍不感兴趣,甚至是对作文感到畏惧,这使作文教学处于难堪的局面。扫除学生心理障碍,调动写作积极性,是作文教学效益提高的重要保证。
1、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设计载体,走向社会,回归自然,汲取养分;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与大师对话;关心时事,做到“国事家事事事关心”,从而拓宽知识视野,积累写作材料,诱发写作欲望,从而使文章具有更多大气、文气、时代气。
2、采用灵动作文命题方式和写作方式。训练题力求符合青少年特点,充满时代、青春气息,不死板、乏味地说教;也可动员学生自己命题,激发其成就感。
3、采用灵动多样的评价方式。叶圣陶先生说过“批评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教师切忌用高人一等,挑刺目光斜视学生,善于发现作文中闪光点;评语尽量用读者的身份而不是师长身份来写作,引导、启发、激励为主。可以师生共同点评,学生互评互改等多样手段,来提高作文评改效率。要敢于打高分,不在分数上为难学生。教师吝啬分数结果,往往导致学生积极性的挫伤。
五、切实改新八股文写作模式
叶圣陶《论写作教学》中曾批评在作文教学中要求模仿一套程式的现象,并称之为八股精神。所谓八股精神,不要说自己的话,要代圣人立言。对照当今作文现状,叶老所举的现象,依然如故。教师在指导作文过程中,让学生戴着“镣铐”跳舞,跳得一本正经,而非舒展奔放。形式的程式化,越演越烈。许多教师重模式,讲技巧,分门别类,反复操练,将文章结构、章法练就成酷似八股文中的起承转合。过分追求形式,导致鲁迅先生所说的“是很容易陷入徒然玩弄技巧的深坑里去的。”
针对上述八股精神的弊端,叶圣陶语重心长地告诫说:“训练写作的人只须平心静气问问自己:(一)平时对于学生的训练是不是适应他们当前所有的积蓄,不但不阻碍他们,并且多方诱导他们,使他们尽量拿出来?(二)平时出给学生作文的题目是不是切近他们的见闻、理解、情感、思想等等?总而言之,是不是切近他们的生活,借此培植立诚的基础?(三)学生对于作文的反映是不是认为非常自然的不做不快的事,而不认为教师硬要他们做的无谓之举?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便可知道写作教学的成绩不好,其咎不尽在学生,训练者实该负大部分的责任。而训练者所以要负这种不愉快的责任,其故在无意之中保持了八股的精神。”这番话,于今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有助于开辟新的作文教学途径。
总之,寻觅提高中学作文效益之途,将是语文教师一项重要任务,有待于我们作处艰苦的探索。
陈飞英,浙江嵊州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