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鲁迅小说中人物取名艺术探析

作者:程华早




  鲁迅先生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在他的小说中刻画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果把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取名作一下分析,就会发现这些人物的取名也是鲁迅先生别具匠心创作的。他们有的有名有姓,有的借用丈夫的名字或姓来表明自己的身份,有的利用人物的外部特征代号,有的用人物个性特征取名。有的人物姓名由来在文本中直接告知,让人一目了然;有的不作介绍,隐晦曲折,需读者琢磨。下面对鲁迅先生两部小说集《呐喊》《彷徨》中部分小说的人物取名艺术作一番探析。
  
  一、沿用民间取名法,用出生重量取名
  
  民间有一取名法:小孩出生后,父母喜欢用秤称出其重量,将其作为孩子的小名。有时这样的小名会成为孩子一生的名字。鲁迅先生的小说《风波》中就有这样的叙述:“这个村庄的习惯有点特别,女人生下孩子,多喜欢用秤称了轻重,便用斤数当作小名。”小说中的人物“九斤老太”、“七斤”、“六斤”的名字由此而来。同时,民间俗信孩子出生时体重越重,则其命越贵重。所以小说中九斤老太口中常说的一句话是“一代不如一代”,既是抱怨自家子孙一代不如一代,又是宣泄对世风日下的时局不满。这种取名方式正体现了他们作为社会底层人物的文化层次的浅薄。此外,民间还有小孩出生重量为“六斤六两”的酒令,有祈人生诸事顺利之意。小说《长明灯》中的“六顺”之名即源于此。
  
  二、运用民间俗信,以五行取名
  
  古代一些达官文人,从人出生的八字中来看人缺哪一种五行(金木水火土),取名时就用哪一种来补。民间也随信成俗。《故乡》中成年后贫困、麻木的“闺土”,小说中是这样叙述他的名字由来时:“闺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闺土。”农民离不开朝夕相处的土地,“闺土”之名中有“土”,这一名字与他的农民形象名副其实。
  
  三、利用《百家姓》的首姓取名
  
  《百家姓》问世于北宋初年,它是中国流行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宋朝皇帝姓“赵”,“赵”为国姓。所以《百家姓》中的首句“赵钱孙李”中的“赵”姓即代表权势、地位。鲁迅生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在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中将有钱有势的人称之为“赵贵翁”、“赵太爷”,同时让他们家的狗也粉墨登场,不是有“赵家的狗又看了我几眼”吗?以此来揭露那些长期横行乡里、作威作福的土豪劣绅的丑恶嘴脸。
  
  四、借用人物外部特征取名
  
  鲁迅先生在多篇小说中抓住人物外部特征,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来给小说中的人物命名,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的畸形和病态。
  《故乡》中的杨二嫂。因其“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同时因其放纵泼辣、明拿暗偷、信口雌黄,故文中多次将其称为“圆规”,以表现作者对杨二嫂这一泼妇形象的不满。
  《药》中夏瑜被杀后,康大叔在茶馆里与几个茶客坐在一起议论夏瑜在狱中的情况。那几个愚昧无知的茶客都没有具体名字,作者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外部特征分别取名为“二十多岁的人”、“驼背五少爷”和“花白胡子”。借此泛指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愚弱的国民。
  《长明灯》中,为保护神庙里的长明灯不被吹熄,“三角脸”、“方头”和“阔亭”这样的人物纷纷登场。小说中他们没有具体姓名,多次重复的只有这些具有外部特征的代号。这是作者为了表达对这些迷信宗教、愚味无知的人们厌恶之情而给他们取的名字。
  
  五、采用人物个性特征取名
  
  《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名字是这们介绍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皱,似乎十多年来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做孔乙己。”根据这段文字,可以分析一个孔乙己的名字与他个性关系。由“孔”姓,可以想到“孔儒”,想到旧时的读书人;由“乙己”会想到“上大人孔乙己”的纸牌(其大小比现行扑克窄一半,长度略长一点,玩此在农村老年人中较流行),可以供人娱乐消遣。孔乙己已读书落魄,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生活中又好吃懒做,最终落到究酸、迂腐的地步,成为从头谈笑的资料。这个名字正是对他可笑而又可悲性格的真实写照,非常生动形象。
  《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读过一些书,做过一点学问,同时也是麻将高手,故而被同行戏称为“老杆”。为了到女学堂去看女学生而当教员,便把名字改为“高尔础”。此人本姓高,俄国有一代大文豪高尔基,他便模枋此名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高尔础”。当他受聘女学堂教《东晋之兴亡》时,便觉得惶恐,底气不足。上完一节课后,又当他的麻将“老杆”去了。“夫子”,谓之有学问者。
  高尔础欲与高尔基一比高下,结果呢,逃之夭夭。作者将小说中的人物取名“高老夫子”,实际上是对不学无术的人进行了无情的嘲讽。
  《祝福》中的“卫老婆子”,与其说是一介中人,不如更恰当地说是一名人贩子。当祥林嫂“死了当家人”,卫老婆子便把她介绍给四叔家。随后当祥林嫂夫家的堂伯来抢祥林嫂时,卫老婆子鞍前马后。当祥林嫂被卖给贺老六后,“喝得醉醺醺”的卫老婆子说祥林嫂算是“交了好运了”。当祥林嫂再次丧夫、失子后,又是卫老婆子将祥林嫂送上四叔家门。“卫老婆子”是一名典型的骗钱、骗财、油腔滑调的农村老年妇女的形象。
  
  六、善用谐音双关取名
  
  用谐音双关手法取名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往往含蓄深刻而不俗。
  《药》中作者精心设置的“华”、“夏”两家就是华夏民族的隐喻。
  《明天》中的“单四嫂子”,谐音“算是嫂子”。她是一位丧夫携子的中年寡妇,身边的人是如何对待她的丧子前,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总想贪她的色。丧子后,蓝皮阿五想从仅够付一半现钱的棺木钱中耍手段,王九妈要他做抬棺的脚夫,他临阵不到。事后又与老拱一起喝着烧酒、哼着淫曲。这样的男人贪色、贪财、贪杯,单四嫂子在他们的眼中是嫂子吗?
  《祝福》中的“四叔”是鲁迅先生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强调介绍给读者的一个“四书”一样的人物,那些特殊的介绍文字就是对读者的暗示。首先,我们可以从四叔书房的陈设来理解。书房是四叔等所谓的读书人的门面,四叔所读的书主要是与“四书”有关的书,书房的半副对联“事理通达心平气和”源自《四书集论》。四叔的政治主张是“大骂其新党”,顽固维护以“四书五经”为思想基础的封建统治。其次,四叔的思想性格,也完全是一副封建卫道士的嘴脸。在祥林嫂再嫁、重回鲁镇、死亡等事件的态度上,他的一言一行无一例外地都严格遵循《四书》的教条。由此可见,“四叔”是地地道道的彻头彻尾的“四书”——封建思想文化最集中的体现者。作者这样取名,表明作者将控诉的锋芒直指腐蚀人们灵魂的礼教以及封建思想文化。
  
  七、巧用取好名表现事与愿违的不幸遭遇
  
  《药》中的“华老栓”、“华小栓”的取名就是想把命留住,可是华小栓的命华老栓用尽办法还是拴不住。文中的“康大叔”身材高大、体格强壮,可谓健康。但是精神上却相当愚昧,他充当了一名亲手屠杀革命者的刽子手。
  《阿Q正传》中的“阿Q”,取名“阿贵”,其命不贵而贱,糊涂一生,被押在囚车上还大喊:“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最终被无缘无故地送上了断头台。他是愚弱国民的典型代表。
  《祝福》中的“祥林嫂”她没有自己的名字,借用先夫的名字称呼她,这一名字一直跟她到死,即使后来另外嫁了人,还是照常用这名字称呼她。她的一生是“想做奴隶而不得”,多灾多难,最终流落街头,死在雪地里。根本谈不上什么吉祥。
  这种取名的方式对人物命运进行了极大的反讽,令读者深思。
  综上所述,鲁迅先生在小说中使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给人物取名。通过对这些人物取名艺术的分析,可以加深对鲁迅创作这些小说的主题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鲁迅作品集·鲁迅小说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2]项琪《匠心独具含蕴丰厚》《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2月。
  程华早,湖北仙桃市第八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