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就业型发展视野下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作者:肖春艳




  实施就业型发展战略,是高等职业院校发挥优势特色学科,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在此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如何既坚持和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又与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这个目标紧密结合,使其对学生的职业人文素质的培养和语文能力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建设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特别在职业人文素质日益成为职业能力发展动力的形势下,探讨如何发挥大学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准确定位、师资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力求探寻就业型发展视野下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价值实现路径。
  
  一、明确课程定位是前提
  
  大学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综合学科。它具有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知识性等特点。[1]基于不同的理解,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综合起来看,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定位主要有以下四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工具论,认为语言是交际工具,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大学语文课程的任务就是进行语言知识教学,培养训练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二是人文论,认为人文性是本质属性。大学语文课程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语言的学习、感悟,培养情感、陶冶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三是素质论,认为语言既是交际工具,又是思维工具,也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大学语文课程的任务是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培养运用语言工具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思维能力,文学鉴赏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语言文化知识教育;四是语感论,语感论把培养语感作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上述四种观点,从不同角度分别论述了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但是从就业型发展的视野来考察,这些论述均较为宽泛,赋予大学语文课程的责任也太重,难以体现出大学语文课程的具体标准和教育目标。因此,恰如其分地评估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是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提高其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
  笔者认为;从就业型发展的视野来考察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必须把国家方向性的要求、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素质有机结合起来,从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这个目标着手,着力解决大学语文课程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一是要明确国家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方向性要求。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从这个方向性的要求中,应当看到大学语文课程应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和人文素质课。
  二是要把握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尽管这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有别于普通高校,但其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而不是只懂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而“职业人”首先应具备普通公民的人文素养,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公民;另一方面,作为从事特定职业的公民,还必须具备与其职业相适应的职业品质。[2]这种“职业人”不仅应具备职业所要求的技术知识和能力,同时还必须具有职业的思想和方法以及职业的态度和情感,而这其中就包括基本的人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提升学生自主择业能力,缩短“职业人”的转型时间。
  三是要了解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成分比较复杂,他们不单是高考大军中成绩较差的高中生,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三校(职高、中专、技校)的学生。这些学生的语文素质较差,他们的语文水平往往是词不达意,语不成句,错别字连篇,甚至有人连请假条、申请书都写不好,更不用说较复杂文体的写作了。[3]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必须继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包括阅读、写作、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同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尽量安排学得进、用得上的内容,在会写会说上下功夫,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文体的写作能力、文学艺术欣赏能力,成为有一定思想深度和讲演能力的人才。
  
  二、整合师资力量是保证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由于没有别的公共课那样拥有坚实的政策保障基础,导致大学语文课程现有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也缺乏后备力量基础。大学语文教师中甘愿为之呕心尽力的人并不多,有的即便从事大学语文教学,也是权宜之计,没有专注研究大学语文,而是临时客串,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和建设的精力也就可想而知了。[4]而在大学语文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渊博的知识储备、良好的人格修养、较强的教学能力,还应具备对大学语文的热爱、求真务实的作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意识。因此,在就业型发展视野下,要使大学语文课程走出边缘化的境地,必须下功夫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笔者认为: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一是要研究和制定有利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师稳定的相关保障政策,激励广大教师立足岗位,专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与研究,不断提高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二是要加强教育和引导,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献身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三是要打破学科割据的研究体制,大力推进大学语文的跨学科研究,注重发挥各种类型老教师的作用,在以问题为取向的研究思路下,组合具有不同知识背景和学科专长的教师来从事相关课题的研究,并注重建立不同学科之间以及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之间沟通、交流的机制和科技协作机制,加强相互间的理解与尊重,从研究体制上为大学语文的课程建设提供较为有力的保障,走“教学带科研、科研促教学”的发展之路。
  
  三、丰富教学内容是关键
  
  在就业型发展视野下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能力,是服从服务于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这个目标的。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必须在遵循课程本身规律,充分发挥自身特点的同时,实现与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培养的有机统一。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一是要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特点,着力解决学生在生产、生活、学习、工作中所出现的交际性(含口语交际和书面交际)问题。立足市场需求,突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遵循“能力为主、需要为准、够用为度”的原则,按照专业和岗位需要,确定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把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放在首位,使学生成为善于表现自我、善于沟通说服的人。二是必须突出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所谓人文性,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力求将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浓缩在经典作品之中,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对形象的分析,达到对时代和社会的认识。因此,在大学语文课程要力求多选择一些有代表的经典作品,不仅要有文学作品中的经典篇章,而且还包括文学作品以外的一切可能涉及的经典文章,其中要有人文科学领域的应用文、自然科学领域的科技文章等,体现出较强的文理渗透性。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导读性,除在所选录古今中外经典篇章外,还可以腾出相当空间沿着经典篇章作进一步的延伸,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一套有针对性的导读教案,能够让师生互动,具有广阔有效的文化空间。三是要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广泛适应能力。要广泛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育和教学安排内的训练实践活动,以及大量的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和在各种场合下的灵活应变力、心理承受力、协作协调力等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在语言方面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创新教学方法是核心
  
  有了明确的课程定位和教学内容,没有相应的教学方法,要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是不可能的。因此,创新教学方法至关重要。由于高职生源相对较差,大部分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学习动力不足,更谈不上积极参与。[5]对他们来说,如果真正认识了学习大学语文课程的重大意义,将其不只是看作一门单纯的工具课来学,而是当成就业以后的立身之本,那么,学习的动力与兴趣就会上升。因此,创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法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设计一套能够让学生感受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不同的教学内容体系,帮助学生在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逐步接受和喜欢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从而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其次,要突破“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广泛开展实践教学,组织汉语口语基本功大赛、应用文书知识竞赛、求职材料制作比赛等,不断提高学生语言感受的灵敏度,口语表达的形象性、情感性和表现力,增强整体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力。第三,要努力探索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互动的途径。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是教学活动中一种较为理想的境界,它需要师生双方的充分准备投入、密切协作配合,缺少任何一方的对话协作都是徒然的。
  
  参考文献:
  1、贾甚杰 贾红霞 周振海 《高职高专教育环境下的大学语文课程研究》 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3期
  2、高宝立《职业人文教育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特殊性分析》 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3、李晓君《浅论高职学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定位》 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第4期
  4、杨秀芝《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4年第32期
  5、芦京昌《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语文教学观刍议》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年第236期
  
  肖春艳,男,湖北洪湖人,武汉大学社会学博士研究生,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与中国社会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