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试论晚唐叙事诗的艺术特征
作者:梁文娟
1、拓展新的题材
唐末乱世,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百姓造反,农民起义开始进入叙事诗的题材领域,韦庄的《秦妇吟》真实地记录唐末黄巢起义的事实。该诗借一个曾在黄巢军中生活三年之久的贵族女子的口述,反映唐末农民起义的历史事实,相当真实地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反映了唐政权覆亡的原因。此诗是现存最长的叙事诗,韦庄因此被誉为“秦妇吟秀才”。韦庄在该诗中也如实记录了黄巢起义对经济的破坏:
四面从兹多厄束,一斗黄金一斗粟。尚让厨中食木皮,黄巢机上刲人肉。
东南断绝无粮道,沟壑渐平人渐少。六军门外倚僵尸,七架营中填饿殍。长安寂寂今何有,废市荒街麦苗秀。采樵砍尽杏园花,修寨诛残御沟柳。华轩绣縠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楼前荆棘满。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该诗也揭示了黄巢军队的粗俗与丑陋行径:
夜卧千重剑戟围,朝餐一味人肝脍。鸳帏纵入岂成欢,宝货虽多非所爱。
蓬头垢面眉犹赤,几转横波看不得。衣裳颠倒语言异,面上夸功雕作字。柏台多半是狐精,兰省诸郎皆鬼魅。还将短发戴华簪,不脱朝衣缠绣被。翻持象笏作三公,倒佩金鱼为两史。朝闻奏对入朝堂,暮见喧呼来酒市。
更为难得的是韦庄在诗中客观地叙述官军在剿匪中给百姓带来的沉重灾难以及对社会经济的破坏:
千间仓兮万斯箱,黄巢过后犹残半。自从洛下屯师旅,日夜巡兵入村坞。
匣中秋水拔青蛇,旗下高风吹白虎。入门下马若旋风,罄室顷囊如卷土。家财既尽骨肉离,今日垂年一身苦。一身苦兮何足嗟,山中更有千万家。朝饥山草寻篷子,夜宿霜中卧获花。
不可否认农民军给民众带来了灾难,然而黄巢军队过后,社会经济还没有完全被破坏,一般百姓尚能生活,而唐军所到之处,则“罄室顷囊如卷土”,与其说官军剿匪,不如说官军剿民。这样的政权如不覆亡,老百姓生无宁日,难以生存。
正是因为这首诗全面揭示了唐末社会现状,毫不隐讳地批判社会方方面面的罪恶,因此,打击面很大,故而,韦庄在晚年告诫子孙不准“悬《秦妇吟》的幛子”,并且把这首诗从《浣花集》中删除。
在中国诗歌史上,直接反映农民起义的作品很少,韦庄的《秦妇吟》在此类题材的开拓,内容的现实性以及思想的启发性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他给后人展示了新的审美经验,诗人们对社会的兴衰、朝代的存亡作出深刻的思考。
2、以丑为美
前人论诗,常常把中晚唐并论。从审美情趣的一致性来说,这种论断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唐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诗人以俗为美、以丑为美,积极从阴暗、丑陋的社会生活,从细民百姓的底层生活中发掘平凡的美、世俗的美,给晚唐诗人揭示社会矛盾,揭露社会阴暗生活以直接的启示和仿效的楷模。诸如聂夷中《伤农家》:
二月买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遍照逃亡屋。
诗人开篇以“二月买新丝,五月粜新谷”细节来描述蚕民、农夫的生活,二月蚕丝刚刚生成,五月粮食刚刚丰收,蚕民、农夫就匆匆忙忙地把蚕丝、粮食卖掉养家糊口,日子就是在反反复复地东拼西凑中凑合,故而,诗人感慨:“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他们只有眼前,无暇顾及将来,或者度日如年,他们几乎没有将来。作为文人,他们自身存在也是柔弱的,他们无力回天,他们只能默默地看老百姓吞咽生活的苦涩和悲哀,同情悲悯中寄希望于君王,希望明君圣主拯救水火中苦苦挣扎的百姓。
中唐顾况在《短歌行》序中说:“情思所动,圣贤所不能免也。”诗人暴露黑暗的目的在于维护诗教,姓王化,正风俗。晚唐诗人以丑为美,揭示生活的黑暗与邪恶,与中唐新乐府诗人的创作精神一脉相承。诗人们暴露生活的丑陋与邪恶是希望能改变生活中的阴暗,把丑恶变为美好,以丑为美的审美倾向体现出中晚唐诗人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3、散文式的章法
唐代诗尚议论始于初唐,像高适的《燕歌行》就是典型夹叙夹议的作品,成于杜甫,杜甫的《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篇运用大段的议论,到中唐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在叙事中大量采用散文章法,形成特有的叙事风格。晚唐诗人学习中唐诗人的叙事技巧,他们在叙事诗中,也经常以疑问、假设、推想等语气来叙事,形成散文化的章法。比如曹邺的《官仓鼠》: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这首诗虽曰叙事诗,但是事只是诗人生发议论的因由,第一、二句是一组特写镜头,集中于细节的记叙与刻画:官仓里居然豢养了巨大的老鼠,更令人吃惊的是老鼠居然不害怕人,看见人来依然我行我素。而接下来,诗人转入议论:“健儿无粮百姓饥”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没有粮吃,饥肠辘辘,老百姓饥寒交迫,人几乎要饿死了,而官仓的粮食却白白的豢养了老鼠,而老鼠却长得巨大无比,在最后诗人质问:“谁遣朝朝入君口?” 强烈的对比使得诗人难以遏制心中的怒火,深刻地鞭挞黑暗的社会现状。
散文化的叙事章法使文人自由尽情地挥洒他们的情绪,发表他们经世治国的警言,积极干预社会、干预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个人作用,呼吁救民救世。
4、绝望没落的意绪
晚唐的文人向其他任何时期的文人一样,经世治国是他们伟大的理想,他们渴望像初盛唐文人那样建功立业,他们也希望自己像中唐文人那样积极投入社会生活中,代平民而言,干世治世,拯救民众,扭转乾坤。然而生逢乱世,他们所深爱的国家已经是千疮百孔,危机四伏,满目的疮痍冷却了他们心中热念,遍体的伤痕消失了他们心中的希望,爱之甚,恨之切,当他们心中热情消失后,他们开始失落、失望,他们体味着百姓小民的辛酸与苦难,在同情与悲悯民众中,他们陷入绝望之中。比如杜荀鹤的《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徵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寡妇的悲凉遭遇,丈夫在兵荒马乱中死掉了,留给这个孤苦伶仃的寡妇的财产就是透风漏雨的茅屋,她面容枯槁,衣衫褴褛,桑柘被砍,土地荒芜,吃的是野菜,烧的是鲜柴。她几乎到了难以生存的地步,即使如此,却依然被征收各种杂税。甚至逃到深山老林中,也躲不开官府的盘剥。
如果说,《山中寡妇》描写的灾荒众百姓生存状态,困苦当然不可避免。而皮日休的《橡媪叹》描写的则是丰收后,百姓的悲凉境遇。诗人叙述“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丰收了,百姓依然生存的艰难,百姓要把血汗所得缴纳给官府:“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黄发媪只能以橡实充饥:“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伛伛黄发媪,拾之践晨霜。”橡实少,人多,以至于“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几嚗复几蒸,用作三冬粮。”苛捐杂税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最终被迫造反:“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
晚唐文人把自己的情绪与多难的时代联系在一起,他们对国家的前途、对个人的命运把握不定,他们只有迷茫与彷徨,没有自信、没有希望,他们在回顾盛世辉煌中叹息,在展望将来中绝望。“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晚唐叙事诗和这些尝试叙事诗创作的是人,如同西下的夕阳,炫耀了最后的光滑,终于消失在历史的地平线上,给人们留下婉丽凄凉的美。
梁文娟,女,河南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讲师,河南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古典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