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略论张仲瀚对《绿洲》的办刊要求

作者:易国才




  1957年1月,由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政治部主办的文学月刊《绿洲》创刊,这是当时兵团出版发行的第一个文学刊物。之所以创办这个刊物,我觉得与1956年7月兵团召开的首届创作座谈会有或多或少的关系,时任兵团政治部主任的王季龙在座谈会上作了题为《写出更多更好的反映生产建设兵团的好作品来》的报告,而当时兵团仅有党委机关报《生产战线》(4开4版,周二刊)和兵团政治部政法部主办的《新生报》,在这种情况下,兵团党委和政治部便决定创办一个文学月刊,由时任兵团宣传部创作室主任的张克迅担任主编。关于刊名,经编辑部(也就是兵团宣传部创作室)多次酝酿,初步定名为《绿洲》。兵团政治部同意用这个刊名后,张克迅便去请示当时主持兵团党委工作的张仲瀚。
  张仲瀚提出“要有生产精神食粮的‘绿洲’”,道出了兵团创办文学刊物的意义所在!《绿洲》因此而定名。所以兵团副政委王崇久在祝贺《绿洲》杂志创刊50周年时说“张仲瀚同志直接关注、亲自命名的《绿洲》杂志正式创刊。自此,兵团有了一方用文艺形式生动反映军垦战士艰苦创业、戍守边防、以及他们用血汗凝结的兵团精神的平台,有了一个在具有兵团特色的文学艺术实践中培养作家、诗人、文艺家的摇篮”,由此可见《绿洲》对兵团文化发展的作用。
  张仲瀚在题写刊名时,对《绿洲》办刊也提出了几点要求,张克迅在《遗泽留芳·永世长存》中的记载是:
  过了几天,我又到了他的住处,他正在看文件,见我进去,就招呼我到写字台前,把纸铺好,下笔之前对我说:你们要是叫我写稿,我有困难,主要是没有时间,叫我写两个字我写。我对你们也有要求:一是要办好,要有兵团的特色;二是要发现、培养、团结人才;三是不要只在少数文化人中兜圈子,要办得干部战士都喜欢看。说完就挥动手中的毛笔写了几个“绿洲”,让我拿去比较挑选。
  张仲瀚对《绿洲》办刊提出的几点要求虽然通俗,却道出了《绿洲》文学刊物在创办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涉及文学作品创作、文学创造的主体、文学接收对象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今天办好《绿洲》、发展壮大《绿洲》仍然很有意义。《绿洲》“要办好,要有兵团的特色”,强调的是《绿洲》所刊登的作品要反映兵团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应该记兵团的人、写兵团的事,立足兵团以形成独一无二的地域特色。换句话说,兵团是《绿洲》的根,脱离了兵团,没有了兵团特色,也就没有了《绿洲》。所以我认为不管《绿洲》怎么发展,她首先应该是兵团的《绿洲》,并且永远是兵团人的《绿洲》。张仲瀚还强调“要发现、培养、团结人才”,我认为说的是《绿洲》刊物的作者队伍建设和办刊目的。实际上,这也是兵团党委决心创办《绿洲》的目的。具体来说,就是借《绿洲》这个平台,从投稿的作者中发现有思想、有文化、文笔好的人才,通过《绿洲》发表的作品教育、引导、鼓舞兵团的干部群众,提高兵团职工的文化水准,促进兵团文化事业的发展,最终聚集和培养一批兵团的作家、诗人,为兵团的生产服务。最后,张仲瀚讲“不要只在少数文化人中兜圈子,要办得干部战士都喜欢看”,这对办刊物而言是一个相当高的“境界”,这也是办好刊物的一个良方子。从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接受角度看,《绿洲》作为文学产品一旦完成,就必须被人阅读(即消费),被不同程度地传播和接受,传播的面越广、接受的人越多,《绿洲》创造的价值也就越大,否则就会制约文学生产,一旦干部战士都不喜欢看《绿洲》,办《绿洲》也就没有了目的和意义。
  再三细细品味张仲瀚对《绿洲》办刊的几点要求,我觉得句句都是金玉良言。这看似简单的三句话,其实还说了三个方面的关系:《绿洲》与兵团的关系、《绿洲》与作者的关系、《绿洲》与读者的关系,处理好了这三个关系,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有利于《绿洲》的发展。
  
  ·本文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07年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指导性计划项目——《张仲瀚与建设“文化兵团”研究》(编号为2007ZD3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易国才,新疆兵团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助教,武汉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