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从原型批评视角看张爱玲小说的月亮意象
作者:李 俊
七巧的女儿长安怀着寂寞痛苦的心绪,她眼中的月亮,是模糊的残月:“黑灰的天,几点疏星,模糊缺月,像石印的图画。”月亮毫无母性,有的只是恐怖,七巧在仇视与嫉妒的心理下,作为一个旧时代同样受欺压的妇女,把可怕的报复落在了长安的头上,无辜的长安成了受害者。
月亮的形象和色彩不管在《金锁记》里怎样千变万化,这不同的月亮和月色,完全是人物心灵世界的披露,充满了狰狞和恐怖。
在《倾城之恋》中出现了3次月光,3次月光都在关键时刻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泪眼中的月亮大而模糊,银色的,有着绿的光棱。”月光成为绿色,是令人诧异的。正是在人们的这种疑惑中,男女主人公演绎着他们的爱情滑稽剧。“十一月尾的纤月,仅仅是一钩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月光中闪着银鳞。她仿佛做梦似的,又回到了墙根下,迎面来了柳原。她终于遇见了柳原。”三段描写都不同程度地把流苏和柳原凑在了一起,似乎是个大团圆结局,而“月光”泄露了天机,请注意这段文字:“然而她不由得想到了她自己的月光中的脸,那娇脆的轮廓,眉与眼,美得不近情理,美得渺茫。”“渺茫”、“不近情理”的月光、朦胧、恍惚的月光,再加上伴随月光出现的“梦”,似幻非幻,结合张爱玲前面对范柳原、白流苏刻画再三的的自私虚伪的本质,随着倾城的覆灭,在最后的一刹那之间,自私的范柳原决定娶自私的白流苏为妻,“倾城之恋”的美名之下只是男女之间自私无比的交易,是文明的毁灭使柳原看出生命的渺小,他的内心与“倾城”的荒凉合二为一。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有很多月亮原型的生动比喻和描写。这些不断浮现在张爱玲小说中的月亮是寒冷的、朦胧的、伤感的、残缺的……亘古长存的月亮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映照着张爱玲小说世界中的人物,照出他们内心深处的隐秘和残酷,也照出他们心灵深处的软弱和惶恐,更照彻着文明发展过程中艰难行进的人类本相。
参考文献:
[1][加]弗莱.批评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杨泽编:《阅读张爱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水晶:《张爱玲的小说艺术》,大地出版社,1995年版。
[4]刘锋杰::《物理·人情·原型——张爱玲小说的“镜像”描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第4期。
李俊,安徽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教研室教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