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读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作者:孙国华




  陶渊明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多天,就辞官归隐了。这次辞去县令的直接原因跟是否穿上正装去迎接督邮有关:“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晋书·陶潜传》)那么,促使陶渊明归园田居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诗歌开头四句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诗人开篇紧扣诗题点明自己从小就没有投合世俗的性情,这是诗人选择归园田居的根本原因之一。“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官场生活如“落尘网”,诗人的纯真本性受到束缚,诗人又在“落尘网”前加了一个“误”字,暗含了对官场的憎恶与否定;在这句诗里,诗人把“误落尘网”“十三年”写成“误落尘网”“三十年”,这是陶渊明犯的一个美丽的错误,因为这十三年是陶渊明为实现理想,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这是他理想成空,身心疲惫,在官场中度十三年如三十年, 光阴虚度,令人懊悔与痛心的十三年。对官场的厌倦、否定与愤怒,这是陶渊明选择归园田居的根本原因之二。“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黑暗的社会、腐败的官场是对自由人格、本性的严重束缚,诗人对摆脱束缚、获得自由的强烈渴求,诗人远离官场、归园田居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也就有了诗人“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的大彻大悟。
  田园是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从诗歌整体来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给我们描绘了诗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的人生境界。如果说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他的《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生活的理想模式,那么《归园田居》是“久在樊笼里”的陶渊明“复得返自然”以后田园生活的写照,是陶渊明理想模式的现实生活化。
  《归园田居》这首诗歌,其艺术上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崇尚自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歌的自然题材。陶渊明的田园诗描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 每一个句子都带着泥土的芬芳。陶渊明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境界,将日常生活中的哲理融入到诗歌创作之中。二是语言纯朴自然。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多用白描手法状写自然风光,他用自然纯朴的语言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温馨、愉悦而又和谐的港湾,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刘克庄说陶渊明的田园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是很有见地的。“文如其人”,“风格就是人”,陶渊明有着清高耿介、质朴真率、顺应自然的人格特征,这些人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陶渊明诗歌崇尚自然的艺术特色。
  历来人们对陶渊明归园田居有着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陶渊明归园田居采取的是一种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其实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角度而言,这都是对陶渊明的误解。
  陶渊明骨子里无法彻底逃避现实,他的归隐,是一种悲哀的淡出。平淡的诗句,表面上让我们感觉到诗人的洒脱、以及归园田居的无比喜悦。但在看似平淡的语句中包含的是对现实深沉的愤慨,归园田居的生活实际上也无法完全抹去心灵的伤痛。在他的《归园田居》这首诗中,清新雅趣的田园生活意象跟黑暗世俗的官场意象对立出现,就是最好的说明。
  陶渊明对人生的思考,为后世的士大夫构筑了一个精神的家园。有人说,陶渊明是寂寞的,因为他没有随波逐流;陶渊明又是快乐的,因为他始终固守着一个美丽的精神家园。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檀道济说他(陶渊明)‘奈何自苦如此’。他到底苦不苦呢?他不惟不苦,而且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一个人。他最能领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以看得出来。”他所写的诗文、他对人生所作的思考,对于后世的知识分子不可不谓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陶渊明并不消极对待人生,他所追求的人格美,是一种艺术化的人生,他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这是一种何等高尚的人生境界啊!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生活,那就是:“寂寞并快乐着”。
  陶渊明追求独立的人格以求返归“真我”的精神在当今时代也有着积极意义。穿梭于城市的车水马龙,追求着生活的日新月异,时时让人感到躯体的疲惫和灵魂的浮躁。我们不妨静下心来,细细品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到陶渊明美丽的田园中走一走、看一看,与那个寂寞并快乐着的诗人进行一次倾心的交谈。学会放飞自由的心灵,让自己返璞归真,重新找回已经失落了的“真我”。
  
  参考文献:
  1、刘 波,平淡自然与深厚醇美的统一,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 3月
  2、顾连梅,为了心灵的自由投身自然的怀抱,语文学刊,2003年第1期
  3、张志杰,豪华落尽见真淳,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3年6月
  孙国华,江苏无锡高等师范学校教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