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天净沙·秋思》的创作艺术

作者:黄 怡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可谓是艺术作品一个成功的典范,文章以短小精悍见长,细分析,该小令用了最简短文字却涵括了几种艺术手段,其表现为;艺术情景的构造,反村烘托的对比美与巧妙的修饰。
  
  一、艺术情境的构造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其最让人感觉荡气回肠的地方则是他艺术情境的构造。作品内容本身简单,无需花费大量的抒情手法,几个名词则构成了一幅凄美的画卷。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就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这样简洁干练地体现了文章的重点,突出了出题。作者都是用最简单的名词,恰到好处地构造了一幅凄美的画面,构“情”、“景”、“心境”于一体。
  悲秋是人们对秋景所产生的一种悲哀忧愁的情绪体验,由于秋景多是冷落、萧瑟、凄暗,多与黄昏、残阳、落叶、枯枝相伴,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方面能给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发人心之中固有的种种悲哀之情,悲秋可以说是中国文人最为普遍的审美体验形式之一,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辛弃疾《昭君怨》“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等等。
  这首小令为何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是因为艺术地概括表达了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作者运用了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深动——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了。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这首小令如此富有感染力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正反面的突出对比
  
  作者精炼的名词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并且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作者使用这些精炼的词语,使文章中“明”、“暗”皆显,于是“明”则更明,“暗”则更暗,这种烘托对比使人心神荡漾,流连忘返。小令中,作者正是运用他独特的对比手法,将事物显得更明朗化,作者感情更直白化。
  
  三、巧妙的修辞手法。
  
  该小令简洁,作者惜字如金却效果显著。在本文中,作者的修辞手法十分单一。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就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其中,又六个字则为修辞。在修辞的选择上作者下了很大的功夫。用枯修饰藤,用老修饰树,用昏修饰鸦,用流修饰水,古修饰道,用瘦修饰马。这几个修饰词给整篇文章奠定了浓厚的阴郁色彩,这是符合作者当时心境的。但是在所有事物的修饰上作者并不是全都使用同一种手段,作者的修饰是为了与另外两种事物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流水,人家的出现,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河边流淌的河水,与冒着炊烟的人家。这些与作者当时的心境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将游子之心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整篇文章的妙用之绝。
  修饰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使抽象的事物变的简单易懂,同时它在渲染气氛,奠定文章基调与体现笔者心境意图等众多方面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进行文学创作中,修辞并不是越多越好。文章的修饰在于精与巧,有时多反而适得其反。
  黄怡,女,河北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文法系高级助理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