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作者:尹 俪
狭义上的国学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古代诸子百家。广义主要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简而言之,国学,就是中国学,就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明。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都属于国学范畴。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国学”热潮在网络上的一个突出体现是:2006年1月9日,百度筹备数月的国学搜索频道上线(http://guoxue.baidu.com/)。“百度国学”作为全球第一个国学搜索频道,免费为广大网友提供国学相关信息的特色搜索服务,提供古代文化典籍在线搜索及阅读功能。
我国的传统文化非常丰富而广泛,各种民俗、民情、思想、道德、文化都有独特而深厚的内涵。广大青年,尤其是广大中学生,作为新生力量的一代,也应当积极参与,热忱投入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去。就教学工作而言,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就愈加突出了。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指出: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对于学业任务本身就比较繁重的初中学生,如何让他们更多地关心国学,传承传统文化,需要广大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的不断探索,努力。
拟在教学中的以下数方面作一些尝试:
一、课前阅读品位,培养审美情趣
初中阶段《课程标准》中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80篇(段)。其余部分(也包括中国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可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补充推荐。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等;长篇文学名著,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老舍《骆驼祥子》等。
教师可利用早读课的时间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在课程标准中已明确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让学生体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中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感受“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中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领略《繁星·春水》中对母爱、亲情、大自然的歌颂;沉浸于《西游记》中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之中。
此外,还可利用写作课就某一篇目要求学生撰文评点、分析;组织一次关于传统文学的手抄报评选。有条件的学校可适时播放些“百家讲坛”的录像片断等。
二、课上适时渗透,把握深刻内涵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
传统文化是四书五经,是二十四史,是唐诗宋词,是红楼梦和三国,是老庄,是禅机,是数不尽的古代文献,当然也是贯穿在其中的精神。
如:在学习诵读欣赏《论语八则》的时候,引导学生把握孔子的部分教育思想,进而深切体会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无所得。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其三,教的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倡导启发式教育,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在如今看来,这样的教学思想依旧适用。
三、课后自主探究,落实研究型学习
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网络资源自主学习探究
课程标准要求:“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一方面,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考、检索的能力,广泛吸收已有研究成果,汲取有用的知识,了解各种信息;另外,学生利用网络技术,自主研究性学习更能调动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七年级语文上册《狼》专题前,我要求学生查找些关于“狼”的有关成语、俗语、谚语、故事等,学生利用工具书认真查找:狼狈为奸、狼奔豕突、狼心狗肺、狼子野心……还有学生通过百度国学找到《聊斋志异》中的其他有关“狼”的篇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讨论热情高涨,收到了预期效果。
又如,我让学生查找:从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中看到了哪些中国的传统文化?学生找到了很多的资料:
北京奥运吉祥物由5个拟人化的娃娃形象组成,统称“福娃”,分别叫“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5个字读音的谐音是“北京欢迎你”。它们的造型融入了鱼、大熊猫、藏羚羊、燕子和奥林匹克圣火形象,色彩与奥林匹克五环一一对应,具有极强的可视性和亲和力。特别令人注目的是,它还与我国传统文化密切结合,因此颇具中国特色。
学生以此在查找、思考中学会知识,在自主探究中懂得道理。
当然,仅仅通过学校加强文学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传统文化“国学”的传承,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在不断探索中,挖掘规律,走出一片美好的天地。
尹俪,女,江苏省常熟市兴隆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