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阅读教学应倡导批判阅读

作者:王 珍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一度在中国是件很快乐的事。从《论语》里师徒间的无拘无束的玩笑和问答中,从学生充满个性的表述间,从师徒相从游学野外的情绪中,我们可以感到那种洋溢着个性,贯穿着积极向上的情感的学习,是多么让人意气风发。其中最令埋首苦读、奋战题海的现代学生羡慕不已的或许就是自由的氛围和个性的张扬。而要张扬个性,就应该“对阅读材料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其实这也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版)的教学要求。而且,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中提到“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语文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以读、写、听、说为主的语言实践得以实现。阅读教学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因此,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成了我们在探索阅读教学创新模式时必须考虑的一个基本问题。我认为“批判阅读”是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比较理想的一条捷径。
  “批判阅读”有别于过去那种全盘接受一切思想和感情的传统阅读,它用质疑的态度,着意于思考文本的内容是否正确,是否应该接受,文本的写法是否合理,是否可以借鉴,用批判的眼光进行阅读,立足于阅读的发现。批判阅读是阅读的高级阶段,是阅读个性的展示,是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它是以创造和发现为阅读的目的的。
  跟过去的传统阅读相比,在“批判阅读”中,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主要能得到以下这些方面的提高:
  
  一、从发现和兴趣的角度看
  
  其实,任何读者总是怀着自己的认知图式、带着自己的阅读目标去阅读的。过去,学生总是依据“提示”和“练习”去阅读课文,对文本有强烈的依附性和事先预想的观念性。但是,“诗无达估,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传统文论和西方文论都表明作品是可以容纳各种不同的释义的,而且,写作中本来就存在着很多“言不称物”“言不尽意”的“语言缺失”,需要读者去填补、去确定。比如,被古人称为学习楷模的苏秦,“头悬梁,锥刺骨”的精神到现在还被人们所颂扬。有善思考、敢质疑的学生就问老师,苏秦都困得没办法了,学习还会有高效率吗?就是让锥刺醒了也学不下去了。再者,苏秦研究的是天下七国纷争的未定大局,哪里会有现成的书让他这样勤奋一读就解决问题、茅塞顿开了呢?所以,如果我们的学生用批判阅读的方式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那么,我们就会有全新的发现,会有成功的探索和创造,也会使我们的学生由苦学变成乐学,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从思维训练和张扬个性的角度看
  
  阅读是一种个体化的学习行为。可我们却常常忽视这样一个基本的规律,用一成不变的同一答案去约束和要求个性各异的阅读主体,把作者看成绝对的智者,把作品中的思想看成是完全正确的结论,留给读者的只有被动地接受的权利,容不得与文本相左的思想和观点存在,培养一种愚昧的文本简单崇拜,培养一种直线型的简单思维。这导致课堂上提问时,要么是异口同声地满堂喊,要么就是鸦雀无声大眼瞪小眼,双边互动的教学活动很难开展。而“批判阅读”则充分体现了尊重阅读主体的个性差异的优点,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几乎不给学生任何明确的结论,更没有唯一的绝对的结论,而是由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自己去发现和认识。对许多问题的理解采取了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有问题有讨论,而没有唯一的绝对的“标准答案”。这样,培养出的思维方式将是发散型的、多元型的,培养出的学生将是充满了自己的阅读个性的。而更重要的是课堂上能充分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总之“批判阅读”能培养学生不囿于前人、敢于怀疑前人、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精神,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创新意识,能充分弘扬学生的阅读个性,是培养创造能力很好的一个途径。那么,在“批判阅读”教学中教师扮演怎样的一个角色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仍是主导者的角色,我们教师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提供资料和信息
  许多问题的解决,尤其是一些比较困难的问题的讨论,是需要一定的背景的,这些背景的提供主要就靠我们教师。比如在《丑小鸭》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批判阅读之前,教师可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如:安徒生的家庭出生,安徒生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和一些评论家的不同见解,进而从批判质疑的角度提出问题:丑小鸭是靠自己的努力而变成白天鹅的吗?你认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丑小鸭会变成白天鹅吗?你觉得只要是天鹅蛋就一定能变成白天鹅吗?如果丑小鸭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也没有变成白天鹅,那他还值得我们学习么?然后让学生们自己进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这样,资料、信息的提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点燃了学生批判的思想火花,同时,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也比较深入。但是,资料、信息的提供不能是简单的强塞,杂乱的堆砌,而是贵在精,贵在能促使学生产生疑问。
  2、把握批判的方向
  在批判阅读中,教师应该起到总舵手的作用,把握好阅读的重点,尤其是批判质疑的主要方向,而不能让学生盲目批判,乱批乱判。由于阅读个性的差异,学生阅读所发现的问题往往会比较分散,甚至由于阅读水平限制会提出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比如在《背影》一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父亲过铁道,爬月台是违反交通安全。像这样的问题我们就不必与之纠缠过久。学生们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他们往往会提出很多能让人眼睛一亮的问题。这时,我们教师就要善于抓住主要的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最有价值的问题作为重点。我在《台阶》的教学中,同学们对文章主题提出了各种疑问。有同学提出:父亲花费一辈子的时间建造九级台阶的房屋,有无价值?有同学则提出:作者写这样的父亲他想反映什么社会问题……像此类问题我们教师就要及时把握住,并加以分析,同时要对同学的批判精神予以肯定。当然,这也不能过死,不能凭自己的阅读感受而主观地确定批判方向,而是要根据学生自己的阅读发现和批判质疑的具体情况而定的。
  3、做好点拨工作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们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当学生思而未得感到愤闷时帮助他们开启;当学生思而有所得但却又不能准确表达时予以疏导。由于学生阅读个性的差异和思维方法以及思维能力的不同,在批判阅读过程当中,会有许多的问题出现。比如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够恰当而产生了误解,比如逻辑上不能自圆其说,比如把不同的问题纠缠在一起不能解决,甚至分不清是非的时候也有。当这类情况出现时,我们教师就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其释疑解惑,适时适当地引导和点拨。比如在《社戏》的教学中,有同学认为杨二嫂很可恶、很刻薄。此时,我们教师就可做适当的点拨:杨二嫂为什么会“可恶”?表象的可恶背后是什么?从而让学生去进一步地思考并领悟到其实杨二嫂也是一个当时社会制度的受害者。进而引导学生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多角度地去看。当然,我们的点拨只须点明问题的关键,而不必把结论和盘托出,既不能太明太露,也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应该穿针引线、旁敲侧击。
  批判阅读是现代阅读教学探索过程中非常值得一试的方法,如果善加利用,语文的课堂定会焕发出别样的色彩,学生也定会从中体验到发现的快乐,产生探索的兴致,更会拥有张扬的个性和极强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批判与重建:新课程的探索与思考》 葛桂斌
  2、《中学生学习方法》
  3、《“创造性”课堂教学设计的初步探索》周玉芬 司言词 李芒
  王珍,浙江瑞安市上望第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