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语言艺术与课堂教学
作者:陈 进
一、坚持普通话教学
我国民族众多,幅员辽阔,语言差异甚大。各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其差异不言而喻。即便同一民族,就以人口最多的汉族为例,广东话与北京话相去甚远,上海话与四川又大相径庭,即便是同一个市、县,其语音也并不相同。
教师的语言必须规范,学会使用普通话不仅应当制度规定,更应当是所有教师的自觉语言行为。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们错误地以为使用普通话不合时宜,讥讽学习普通话是“贵州骡子学马叫”。偏见替代了真理,导致很大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入乡随俗”,学生的语言得不到正确的发展。我认为,教育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前沿阵地。要破除偏见,从娃娃抓起无疑是釜底抽薪之策。
二、精确与模糊
知识本身具有严密性、系统性,这就要求语言的精确。各科知识的专业术语不容混淆。数学课“大于”、“小于”、“大于或等于”、“小于或等于”等词;物理课中有“质量”、“重量”、“速度”、“加速度”等词;语文课中有“叙述”、“记叙”、“主语”、“主语部分”等词容易混淆。教师要能抓住其细微差别进行准确运用,才不至于混用。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语言也各有特色。如语文课中驳论文要严密,有力度;抒情文要华丽,有激情;说明文要朴实,有条理。这些不同的特点就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语言。只有把握住了这些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才有自己的风格。
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借这个意思,教师的课堂教学应慎用结论性语言,很多时候模糊性语言反而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这里,模糊性语言并非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之词,但也不都要板上钉钉。“竹筒倒豆子”并非教学上策,教师不可能也不应当时时处处、点点滴滴都说尽。“引而不发、跃如也。”教师应更多参与到学生的求知体验中,以理解者心态关注其学习过程并适时恰切发表商榷性看法,激发学生自主建构的思辨领悟。如此,方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价值,同时也实现了教师引导者的角色功能。
三、富有趣味
富有趣味的课堂教学语言必然有利于创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去理解、体验、领悟,自然事半功倍。要语言生动形象。有时一个例子,一句比喻就能使学生的理解变得更具体、更深刻。鲁迅讲课,用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而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这个生动形象的事例,来阐明“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这正如《学记》中所说:“君子之教,喻也。”
富有趣味的课堂教学语言更借重于教师谈吐的风趣诙谐、幽默睿智。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缺乏幽默是悲哀的,但幽默绝不是轻薄逗乐,更不是低级趣味。它具有高雅性。幽默的教学语言不仅吸引学生注意力,更重要在于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力。教师可借助词语巧用、比喻、反证、夸张、拟人等修辞形式创造幽默。
有一个例子很有意思。老师问查理为什么迟到了,查理说因为昨天晚上十一点才睡,老师问是不是作业太多了。查理说我忘了做作业,我是看英德两国足球赛电视了,老师问哪个队赢了,查理说:“太不像话了!德国队2:1赢了我们。我真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输了?”老师说:“大概他们头一天也晚睡觉了吧!”这个例子也告诉我们,老师的话语应尽量避免生硬、冷淡,不失巧妙而又自然、亲切。这样,既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又能让学生获得良好教益。
当然,老师要形成自己教学的语言风格,是一种难得的境界,并非朝夕所成。需要不懈努力,才能达此境界。
陈进,教师,现居贵州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