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创建语文教学的新平台

作者:于华清




  众所周知,“语文是工具,是思维的工具,交际的工具,更是文化传递的工具。”基于此,强调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传授是无庸置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忽视这一点,所谓素质教育无异于空中楼阁,没有强大的知识、能力储备,势必将语文教改带入一个两难的尴尬境地。
  此外,作为一门社会学科,语文还有一个重要属性即“人文性”。可以说,语文学科“人文精神”的受重视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尺。如若一味追求纯知识、纯技术的传授,将语文技术化、刻板化,会使语文失去其“内在之美”。最终使语文教育失去其生命力,陷入单调、枯燥的记忆、背诵的泥淖。这一点,得到了广大学者及教育工作者的认同。问题在于,如何避免教学过程中的“两张皮”现象,构建完整的学科教育体系。当前的语文教育更加侧重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这恰恰为语文学科教育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契机:以阅读与写作为核心创建语文教育平台,兼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1、认读能力的提高及语言规范化。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阅读的本质特点作出的解释:“阅读是一种从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这就说明在阅读中要求对材料的文字符号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因为只有通过对文字符号的辨识,才能达到对阅读材料内容的初步感知。写作过程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的最重要形式。写作过程是最严格、最规范的语言训练过程,更是对语文基础的一种总结和检测。
  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学生势必翻阅大量的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在具体语境中对字、词的音形义进行识记、理解,认真揣摩语言的规范性问题,避免了基础知识抽象、单调的讲解。在阅读中积累、理解;在写作中总结、运用,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趣味性。
  2、创设阅读、写作情境,以境引趣,提高学生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综合力。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及灵感思维力。
  阅读、写作是一个复杂的心智过程,在阅读和写作中创设情境,有利于提高阅读兴味,激发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一系列心理活动。“阅读活动则是从看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言语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机械的把原文说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言语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句子、段落,从而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而写作则是将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或自己的思想转化为语言符号表现出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情境的创设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再现文本所反映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情感,提高阅读效果和写作水平,将抽象化具体。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和灵感的顿生,并通过抽象思维地整合起到活化学生心智,陶冶情操地目的。
  3、个性化阅读及自由写作,培养学生创造力,构建完善的人文性格。
  发展学生个性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个性”,“应该在禀赋、兴趣、气质、情感、技能等方面具备与众不同的特性,并拥有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和独具魅力的精神空间。”培养学生创造力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有效途径。而阅读、写作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一个机会。
  阅读,是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能动的。“学生按照作者思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想象和再创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培养想象的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等心理品质。”
  写作,则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要求学生根据自身阅历或间接经验通过观察、思考,创造出新形象、新观点,交流情感。这是一个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此外,作为一项言语行为,学生揣摩语言,明确中心,提高其言语创新力。
  “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为学生个人个性发展服务来实现的。”通过阅读、写作发展学生个性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文品质,提高学生的语文人格。拓展语文素质的外延,使其与人文素质的外延相统一。
  当然,平台的创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为实现‘学生与语文的接触’提供帮助,指导学生完成这个过程。”
  于华清,河北正定县第三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