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大学语文应加强经典文学作品阅读
作者:段香菊 樊 洁
一、经典文学阅读对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意义
“一个民族的阅读史,就是它的精神发育史。”将这种说法推到个人身上,则可以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这个人的精神发育史。[1]读书生活正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大学生的精神处境和人格风貌。
山东大学传统文学修养课教师黄丽珍说“快餐文化、网络文化很难真正提高人的人文素养。不管学什么专业都要有自己的人生,对人生都会有自己的感悟。文学教会人表达个人情感,用更丰富的内心去理解世界,不接触文学,可能会有精彩的人生,但精神世界会比较贫乏。在大学阶段接触经典文学必不可少,可以丰富对人生的内心体悟,提高个人表达、沟通能力”。
所以大学教育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们不一定要求特别专,但要通过在大学的学习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质。[2]而经典文学阅读对于传承民族文化, 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经典的文学作品,无不是作家呕心沥血的产物,是他们从生活出发,对所处时代精神的敏锐把握。经典里融化了先人们对人、对人性、对人生的探索,表达了先哲们对真善美的思考。经典是民族与人类文明的结晶,同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有着永远的思想与语言的魅力。阅读经典,本质上就是打破时空的界限,和思想与语言大师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可使年轻的大学生在生命与学习的起点上,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占据了精神的制高点,这对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发展几乎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
同时,经典文学是人类千百年积累下来的精神成果,对它们的阅读、吸纳和认同,让大学生获得审美意识,心灵得以陶冶,情感得到升华,在思想上可以成为真正自由的主体,进而实现审美超越。审美是超脱功利的精神性的活动,它可以使人境界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经典文学的阅读使学生一方面有独立的人格意志,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有健全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有高尚的趣味和情操;另一方面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有一种责任感,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担待,从而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合格公民。进而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 使学生在艺术的审美愉悦中获取人生的智慧和生命的启迪, 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 提升精神境界。
在当今大学生一方面困惑和远离经典文学阅读, 一方面人文素养却又有待提高的背景下, 要实施文化素质教育, 大学语文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容忽视。
二、大学语文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的一门基础课,是人类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融人性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创新教育于一体的综合人文教育,因此是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大学语文教材所选录的都是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 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 都是经过千百年的积淀而留给今人的优秀文化遗产和艺术精品,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思想。在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应该以文学作品为出发点,通过对名著名篇的阅读与欣赏, 分析和探讨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等, 从思想高度和审美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尤其要把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让学生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思想主题的赏析等, 提高审美趣味, 培养高尚情操, 塑造良好人格, 树立远大目标, 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但是,大学语文教材所载的阅读内容毕竟太少,在阅读功能逐渐退化的今天,通过大学语文课程来提高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实在有杯水车薪之感。学生的阅读活动大多是在课外进行的。因此,通过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由此大学语文必须呼唤和倡导课外经典文学阅读,充分发挥经典文学的精神养育作用,使学生从文学世界里发现人的精神力量、汲取精神营养, 通过文学精品耳濡目染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 认识到人性的真、善、美, 从而提升人生境界, 塑造完美人格, 成为真正和谐的人。
三、大学语文应该大力加强对经典文学的阅读
1、大学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阅读经典文学作品
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文学经典名著的过程是一种极富想象力、创造力的过程,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需要读者自己的精神融入其中。其实对一部作品来说,每一个人的阅读都是一次再创造,都有不同的审美感受,学生能读出时代新意,读出个性,也是从经典著作中汲取了营养。应该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鼓励他们用心灵去感受、体验。在教学中,也可以有意识地播放一些经典老片,开展影评等活动来辅助经典作品的阅读。对学生在阅读文学名著过程中的见解,特别是自己提出的新见解要多鼓励,多和他们交流,同时也要进行释疑或疏导。要提倡在文学文本面前人人平等,这样学生才会愿读、乐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才会逐步提高。还有一些众说纷纭的作品, 譬如《诗经·蒹葭》的主题是表达青年男女恋爱, 还是思念贤人, 还是表达一种“可望不可即”的人生哲理;《诗经·采薇》的主题, 是表现下层士兵对战争的憎厌, 还是歌颂士兵积极作战、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 还是以上两种矛盾的心态兼而有之; 《长恨歌》的主题, 是“讽喻说”, 还是“爱情说”, 还是“双重主题说”。这些作品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争议, 从而可以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特别要引发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思考古典思想应如何经过现代思想的批判而重新得到辨证的肯定,思考从古典思想中获取人文力量的重要性”。[4]
2、通过大学语文教学大力倡导课外经典名著的阅读
大学语文教学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大力倡导课外经典名著的阅读。引导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在大学语文课上讲到孔子,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论语》,让学生思考《论语》中包涵的丰富思想为什么能指导几千年的中国文化?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论语》在中国历史上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符号,它对现代人依然具有指导意义。讲到海明威,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老人与海》,让学生体味硬汉子的奋斗人生,感悟大自然的美丽与威严,同时了解“冰山”式作品的巨大内涵。在与经典的“对话”中理解先人们的人生,理解先人们的思想与感情,从而反观自身,体味自我的生命状态,反思自我的生命历程,逼近自我生命的本质。一句话,在经典中重新发现自己。
大学语文课程要实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 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环境, 必须将课堂教学辐射到课外, 把教学内容和空间从课堂延伸到图书馆、互联网和社会之中,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 扩展学习范围,到大社会中寻觅丰富的精神食粮。
3、大学语文教学要加大课外导读力度,提高学生的选择和鉴赏水平
大学语文教学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全方位指导,为学生提供高质量、高品位的精神食粮,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予以重视,并且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营造出浓郁的校园读书氛围。
阅读中的鉴别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选择好的、有意义的阅读对象,才能真正达到“开卷有益”的目的。好的、有意义的书刊可以成为“人生的教科书”,帮助大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使其受到教育与启发。大学语文教师可以每学期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份“推荐阅读书目”,运用书评书展、影评影展、读书系列讲座与座谈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应该读什么、怎样读。在大学生中倡导经典文学阅读,并不是给学生灌输什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被经典的文学作品所吸引,帮助他们制定经典作品阅读计划,提供经典作品阅读书目,让他们走进大师生平,赏析精彩作品。
总之,大学语文教学无论在课内课外,都要大力加强经典文学阅读,引导学生真诚地尊重经典,静心地阅读经典,悉心体味经典的精神内涵,并进一步把经典的大书和社会人生的大书对读,培养人格,提高语文素养。在这种对人类文化精髓的学习、吸收和传承的过程中,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也将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林丽《人文阅读与写作》[M]第8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
[2]刘琅、桂苓《大学的精神》[M]北京 中国友谊出版2004年8月版
[3]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徐兴元《选读经典鸿篇 了解文化精华》[J]古典文学知识2006年第5期第116页
段香菊,新疆兵团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研究。樊洁,新疆兵团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