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现代散文写作中渗透的情感美
作者:陈汗勤
情感的自然是很多散文家追求的方向,而在现代社会,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返朴归真,保存自然反而显得更加难能可贵。而在许多作家的笔下抒发出的情感都带给读者一种愉悦的享受,一种清纯自然的美感。
现代散文的清纯自然得力于情感和语言的自然表现。现代作家群中的周作人先生的作品情感表达非常自然,尤其是他的散文。他的散文多半以他特有的舒适自由而得到读者的垂青。信笔的漫谈之中别有趣味,给人安详与闲适静雅之美。作品淡泊但并不乏味,它源于作家广博的知识,浓厚的对于各类事物的情趣,所以描绘得有声有色,有情致。如《故乡的野菜》一文,有对野菜的介绍,民俗的描写,如何采集,唱什么歌,怎样做供品,又夹以儿歌谚语,也有食法的说明,还引经据典,说俗事中带有书卷气。文章的内容紧扣题目,就事写事,给人的感受大大超出采野菜本身,从那乡间的气息和野趣,或勾引一缕乡思,或触发一份对于生活的激情。《乌篷船》也是如此,固然也写船的种类、特征,更重要的是写坐船时的心情。观两岸景色,看地方戏曲,听水声橹声鸡犬声,造出一种逍遥自在的境界,让读者产生共鸣,有身临其境之感,似乎在领略一种缠绕山水之间恬适的自然美和情感美。
吴伯箫的散文往往写得充满了诗情画意,“果树是围屏,花草是篱笆,中间是菜畦”,“水满的时候,一清到底,不溢不流,很有点像童话里的宝瓶”。这一幅幅沁人心脾的田园风光图,质朴无华,像素淡明丽的水彩画,于清新中包含着真挚、深厚的情意。
朱自清先生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的散文,《温州的踪迹》颇有代表性。文中对梅雨潭的“绿”尽其笔力淋漓尽致的描摹,令人如醉如痴,心向神往。其中,运用类比衬托手法的一段文字更有触到惊俗之处:“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从迭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在这样精致的文字里,作者的情感,似乎也一如那梅雨潭的绿,清新、隽永、将情感恰到好处地自然抒发。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对散文的审美感受就会不同。散文的情感美还有很多体现,如风情美、哲理美、恬适美等。以上关于散文情感美三个方面的阐述,只是散文园地中绝妙景致之一,要想全面领略此处的清风雅韵,还有待自己更深入的研讨。
注释:
①蔡庚生:《文学评论与鉴赏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321页。
②沈从文:《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沈从文选集(第五卷)》第231页。
③刘安海等编《文学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第156—157页。
④⑤杨辛等编《美学原理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第420页,第427页。
参考文献:
1、曹国瑞:《情有所钟——散文奥秘的探寻》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年出版。
2、编委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1991年版。
3、杨辛等编:《美学原理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蔡庚生:《文学评论与鉴赏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黄修已:《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修订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
陈汗勤,武汉市黄陂区滠口中学教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