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评林白长篇小说《致一九七五》

作者:周 航




  当时的流行歌曲,大多是革命歌曲,有些是样板戏。如《大海航行靠舵手》、《接过雷锋的枪》、《白毛女》、《东方红》等等。这些歌曲在文本中的出现,不能不说恰如其分,因为当时的生活本来如此,这是生活的真实再现。在小说的语言效果上,也确实达到了亦庄亦谐的效果。这对那些作为过来人的读者来说,可以激起相当强烈的共鸣。对后来者,也许有些莫名其妙。当代的文学创作,自伤痕文学之后,对文革的记忆越来越有节制,虽各有各的特色,然而像林白这样原生态地通过大量的流行歌曲来真实再现当时的历史语境,倒还真有些返朴归真的味道。这种大量歌词的出现,夹在林白刻意营造的诗意的语言群落里,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与鲜明的对照。让人在童真的诗意、残酷的现实、虚假的革命浪漫中,飘忽不定,无所适从。从而显得怪诞而沧桑,读来如打翻了一个五味瓶,各味杂陈,并且汹涌而至。这应该是作者要追求的效果吧。
  另外,其“流水”与“飞翔”般的语言与叙事,又搭乘着琐碎万般的日常生活,这似乎又是林白在这部小说中的语言特色之一。值得读者佩服的是,作者似乎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对往事纪事般的叙述竟然那般琐碎,详尽,不厌其烦。正如其诗意的突然降临,其对琐事的搭乘也是随意得很,想起一处就写一处,唯一能串得起的中心即是“我”与其中几个主要人物如安凤美等人的命运发展。书中诗意的语言与氛围的营造,冲淡了历史的伤痕,也让那往日不堪的记忆产生了一种距离美感。让人对人生产生一种眷恋,同时也有几分调和的无奈。这也应该是林白心平气和之余叙述往事所采取的一种缓和冲淡的策略。
  方言土语的时常出现,或对方言土语时时作出解释,这无疑是作者想加深一种地域的真实感,一种边远地区的历史现场感。同时,也是对家乡的一种怀旧情绪的表现。这种方言的出现,以及在小说中时时出现的哪怕是一个地方的方言的混杂,并在其中有意无意显露出对大城市语言与普通话的一种羡慕与向往。这表明,作者在解说一种地域政治的同时,也在解释一种语言政治的身份。正襟危坐说出这些话语的同时,也在散布着一种幽默情调。哪怕是在教英语的时候,也有类似的幽默。如教“毛主席万岁”时的英语,说成:狼礼服前面猫。不禁令人哑然失笑。这不仅是一则笑料。作者把所有与语言有关的全部熬成了一锅粥。诗意的,文学的,政治的,方言的,英语的,歌的,等等,无论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还是语言所承载的社会内容,全被揉合成了一盘大杂烩,让人去品味。这就是林白小说的语言,飞花乱溅。
  林白总是这样,一部一部地推出作品,令人欢喜令人忧。她也许躲在身后窃窃偷笑。读者在现实中,被她的文字游戏牵动得晕头转向,有的醉得不行,有的也许不屑一顾。然而她还是她,仍然是林白,一个当代重量级的女性作家。她是清醒的,她的变化也许存在。以前的作品更多关注自身的心灵,然而现在她明显地想成为一个豁达的智者。她在游戏与现实之间游移、来回往返,这是两个同时可以互换的起点与终点。不过,她每次来回、游移之下的转身,都相当漂亮。我们得说,即使这不是一部小说感相当强的小说,但是,在文学的T型台上,她是个合格的模特与舞者。
  
  注释:
  ①林白:《致一九七五》[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1版。
  ②③弗洛伊德:《论文学与艺术》[M](99页,106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第1版。
  ④董健、丁帆、王彬彬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M](60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周航,男,汉族,湖北咸宁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当代文学博士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