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史记·项羽本纪》赏析
作者:徐颖瑛
再比如,文中还写了章邯、项羽、刘邦这三个不同军事集团领导人物的“泣”:
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
同样是哭,用语并不相同,而由这不同便透露出人物泣时的不同心理。三者之中,刘邦最假,打了八年仗的强大对手终于不可思议地被自己消灭了,恐怕梦里都会笑醒的,怎么还会泣?只是为了给公众一个仁爱的形象而秀罢了!章邯是真假参半。他在战场上为秦卖命,先消灭了陈涉军,又在定陶之战中大败项梁,战功赫赫,但阴险的赵高专权使他时时提心吊胆,“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於死”。他进退两难,在钜鹿之战后他不得不选择了向对手投降,怎能不满腹的委曲、怨恨和羞辱?因而他的“泣”有真的一面。但是,接受他投降的项羽却正是死于他手的项梁的亲侄,他就不能不替自己的性命担忧。男儿有泪不轻弹,男人的泪也就能产生更强的冲击力。果然,项羽这个直率豪爽的男人就不好意思再追究他的杀自己叔父的责任了,后来还封他为雍王。章邯的戏演得很成功。项羽的泣是最真的。一生英雄,最终却败给了无赖刘邦,他想不通;他清楚地意识到败得如此彻底,连心爱的女人也得抛下了,他心不甘,然而又绝望。司马迁为这三人用的词分别是“泣”、“流涕”、“泣数行下”,字数的多少就显示了情感的真伪程度。在项王之泣后又加上“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进一步渲染悲剧气氛,我们从中就能体会出他心中汹涌的对这个人物浓烈的同情。
这种同中求异,复中见变的手法,在结构上可以使文章前后钩连,浑然一体。在情节安排上可以使读者有一种回旋往复之感,并对其中变化的部分更为敏感。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对于不同人物能表现出其共性与个性,对于同一人物又能表现出其性格的稳定性和发展性。在本篇中,司马迁运用此种手法可谓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既显构思谋篇的精心巧妙,又不露斧凿之痕,令人叹服。
徐颖瑛,陕西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