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文学研究会的人道主义光芒

作者:张 盈




  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文学社团。它于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其发起人有郑振铎、叶绍钧、王统照、周作人等12人。其创作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他们肯定文学是“人生的镜子”,提倡“为人生的艺术”。其创作大多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小说”。写法上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并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在文学研究会中,人道主义精神是怎么体现的呢?
  
  一、与人道主义相结合的“人的文学”。
  
  面对汹涌澎湃的思想解放运动和个性解放运动,文学研究会的代表人物周作人,将“人道主义”这种现代性观念与“文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中国的人道主义文学思想由此诞生。他在《人的文学》中写道:“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地说一句,是‘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非人的文学。”他把人道主义作为文学的核心主题,主张作家要观察、分析、研究社会“人生诸问题”,尤其是底层人们的非人生活。他鲜明地提出了“人道主义”的思想,其所提倡的“人的文学”也是人道主义的“人的文学”。并且还提倡“平民文学”,主张作家应该关注和研究平民的思想和生活,具有明显的人道主义思想。
  由“人的文学”到“平民文学”,周作人把他的人道主义文学方案从纲领性的、空泛的层面推进到具体的、可实施的层面。其人道主义包含了个人主义和人间关怀两方面的内容。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文学主张被提出,为作家的创作开辟了一个通向“人”的世界的路径。
  
  二、对具社会批判意识的现实揭露。
  
  在提倡“人的文学”,反对非人文学的思想背景下,文学研究会诸成员大都抱有“为人生而艺术”的创作态度,他们正视中国人的生存处境,将不人道的、压抑人性的生活作为主要表现内容和批判对象。在《文学与人生》一文中,茅盾说:“文学家所欲表现的人生,决不是一人一家的人生,乃是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主张文学家要“注意社会问题,同情于‘被损害者与被侮辱者’。”即文学家的人道关怀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性。郑振铎更是直接呼唤“血的文学,泪的文学”。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们怀着对人间苦难的同情,广泛揭露了现实的丑恶,使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叶绍钧、王统照、王鲁彦、许地山和冰心等人的作品,以冷静地观察事实,真实地描写现实和积极探求“什么是人生”的生活理想,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揭露封建势力对于个性的压抑和催残,抒发在时代激变中要求进步的知识分子的苦闷与愤懑。如叶绍钧《倪焕之》和王统照的《沉思》等小说中,着力揭露和讽刺社会的黑暗和“灰色”人生;冰心的《斯人独憔悴》,反映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愤慨,表现当时部分青年软弱、屈服的一面;另外还有朱自清,向来为人们所称誉的他的清新雅致的散文,其中思想性较强的是直面现实人生的一类作品,如《执政府大屠杀记》,真实地记录了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群众的血腥罪行,为“三·一八”惨案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档案。
  
  三、关于“人的解放”。
  
  文学研究会作家群由于“为人生”的共同信念,面对中国人历史和现实的巨大苦难,除了进行社会批判外,还对“将来如何”,即“人的解放”出路何在的问题有了更多的答案。这是文学研究会的人道主义精神体现的又一形态特征。
  例如,冰心把她的理想寄托在母爱、童真、自然这三大观念中,尤其希望以母爱来温暖冰冷的社会,沟通人们的情感,从共同一致的友爱中来解脱人生的痛苦。如她所写的《超人》、散文《寄小读者》等。另外,叶绍钧和王统照都力图以“美”和“爱”来点缀人生,慰藉人生。如短篇小说《母》、《萌芽》等。
  “五四”时代是一个狂飙突进的时代,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们把“人的文学”这一“五四”时期文学的中心概念,贯彻到文学革命的斗争实践中,用以指导创作,具有向上进取的思想精神,并用其人道主义的关怀,对解放封建思想的束缚,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张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06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