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漫谈大学语文中的文学教育
作者:丁 帆
我和朱晓进、徐兴无先生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是针对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的知识需求和执教者的施教能力编写的。本书在选文的范围上做了三点探索,一是力求中国古典文类、中国现代文类和外国经典文类并重;二是在重新遴选一批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的同时,尝试性地收入了一些非文学文本;三是收入经典名篇,同时更加注重从现代审美角度精选那些曾经被历史遗忘的优秀作品和出类拔萃的时文,使教材编写成为一次再造经典的过程。在选文的内容上强调现代人文意识,组成本书的“通古今之变”、“乡土中国”、“文明:冲突与对话”、“人间世”、“盗火者”、“道法自然”、“我的信仰”、“天工开物”、“美的历程”、“文心诗品”、“为学之道”等多个单元,均从人的生命与发展、需要与追求、自由与创造、人格与尊严等方面审视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彰显现代人文精神,从而突破了传统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文思路与框架。为便于师生更好的教与学,每篇课文后均设有“评析”和“研习与思考”,把对语言和形式的理解落实到实践运用的层面。所有这些尝试较好地体现了我们所确立的人文性、审美性、趣味性、工具性和新经典相结合的原则。就文学教育而言,《新编大学语文》虽然不“唯文学”,但给了文学教育以突出的位置和应有分量。大学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虽然不能包打天下,但在唤醒大学生的审美敏感和人文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共知识分子的价值立场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现在确实到了要特别强调大学语文教育的时候了。知识经济给当代大学教育带来了种种触目惊心的负面效应,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教授曾将这些负面效应颇为精到地归结为“五精五荒”,即“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道力”③。这“五精五荒”伤害的不仅仅是中国现代大学精神,其负面影响要比这深远得多。大学语文及其中的文学教育虽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有如我曾说过的那样,“它对于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教育,才不会使‘芙蓉姐姐’这样的现象泛滥在大学的殿堂而莫衷一是。我们不需要人人做诗、写文章,但是我们急待解决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我们不是在拯救传统文化,而是要拯救那个在物质时代渐行渐远的大写的‘人’!”④
总而言之,不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其语文教育的目的都是多维的,但不论目的有多少,文学教育都是其不可或缺的部分。我想在这里再次提提张志公先生很多年的观点:“文学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思想教育、美学教育。同时它又是一种非常有利于智力开发的教育。学文学有助于发展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文学和科学绝非没有关系的。作者很同意这句名言:‘很难说牛顿和莎士比亚谁需要的想象力更多一点。’在普通教育阶段,文学教育是绝对不应忽视的。不需要每个受过普通教育的人都成为文学作家,然而非常需要每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文学的理解力,欣赏力,鉴别力以及联想力和想象力。”①我很赞同这个观点。我以为,文学是生命的阳光,文学教育不仅是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应有课题,而且还应该成为每个人的终生课题。
注释:
①孙卫卫:《学习母语是终生课程--访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新编大学语文>主编丁帆》,《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7月14日。
②陈平原:《中国大学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4页。
③叶圣陶:《大学一年级国文》,《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98页。
①叶圣陶:《大学一年级国文》,《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03页。
②1942年10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一个《大学国文选目》。这一选目的授课对象为大一新生,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大学语文”。该书由魏建功、朱自清、黎锦熙、卢前、伍俶傥、王焕镳六位资深专家历时两年(1940年秋~1942年10月)编选而成。参见《魏建功文集》(第4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③朱自清:《论语文教育》,《朱自清选集》(第三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7页。
①佘丹清、张曦微:《强化母语意识,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②孙卫卫:《学习母语是终生课程——访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新编大学语文>主编丁帆》,《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7月14日。
③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
④孙卫卫:《学习母语是终生课程--访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新编大学语文>主编丁帆》,《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7月14日。
①张志公:《汉语教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