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风

作者:王绪代




  在宋代,词的创作达到了高峰,涌现出了许多写词的大家,如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李清照在宋代的词坛上可谓独树一枝,形成了著名的“易安体”。她的词风可分为南渡前后两个时期。
  
  一、南渡之前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生于北宋1084年,大约卒于南宋1155年,以诗、词名扬天下,是一代有名的才女。她出生在一个文化氛围十分浓郁的家庭。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字文叔,是当时有名的学者、文学家、文学理论评论家。其母王氏是当朝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可谓出身书香门第,受家庭文化的熏陶使王氏也能诗词,善文章,为李清照学习诗词,写作诗词创造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家庭环境。唐宋两朝,人们对子女诗词教育还是很重视的,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女子教育家。这为李清照的诗词学习、创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少年时代的李清照,天真活泼,无忧无虑,家庭比较富裕,父母也很开明,使她少年的生活自由自在,性格活泼开朗。在李清照已被选入中学课本的早期作品《如梦令》一词中有充分体现。读这首词就会把人带入江南那种渔歌唱晚,暮鼓晨钟的美好境界里。一个少女自由自在,活泼开朗,无拘无束又有些调皮的形象,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置身于此情此景之中,怎么不满心欢快呢?那是一个多么欢乐的日子!一丝未消的醉意朦胧,一片暮色的苍茫,一处宁静、幽深的荷花丛中,一叶泛水的小舟,忽然之间惊动了一群栖息的水鸟,扑楞楞全飞起来了。不沉醉其中那才怪呢?放飞的岂止是一滩鸥鹭?其实放飞的是一个少女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心灵。短短的33个字,在作者写来,是那样的清新自然,妙趣横生。好一个“绿肥红瘦”,用拟人手法,形象地表达出雨后海棠的特点,含着无限的叹惋,深得许多读者喜爱。李清照前期的生活也有寂寞与忧愁,特别是关于丈夫赵明诚的词,表现了离情别绪以及对丈夫的相思。如她的《醉花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她在重阳佳节怀念丈夫的作品,词以细腻委婉的笔触塑造了词人多愁善感的形象。“人比黄花瘦”,用秋风中的黄花映衬人物,一个传神的“瘦”字,写出了词人的憔悴形象和寂寞、孤独、凄苦的心境。
  李清照前期词的内容大多是伤春恨别,写得清丽别致、委婉细腻,大胆地表现了一个贵族妇女对自然的热爱和风雅情调,以及幽居独处的苦恼,客观上具有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意义。
  
  二、南渡之后
  
  靖康之难,丈夫赵明诚的去世,南渡以后,李清照辗转逃难。这一系列事件,让李清照尝尽了国破家亡与颠沛流离的苦痛,词的主要内容也多抒写对国家的忧思和生活流落的痛苦,爱国之情很深。此时的李清照常把国家的灾难与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叙说,表现出一种凄凉孤寂的心境。“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这些词,在故国怀思之中,情调凄凉,深沉哀婉。最著名的要数她的那道《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词通篇写愁,连用十四个迭字直叙愁情,造成如泣如诉哽咽难言的音韵效果,似大珠小珠落玉盘,把一个“愁”发挥到了极致,堪称千古绝唱。
  李清照词的风格受李煜、柳永、秦观等人的影响很大,是秦观之后的又一高峰。她的词早期善于白描,象《如梦令》二首,就全用白描。晚年的作品多用赋体,长于铺叙。《永遇乐》、《声声慢》用铺叙手法写景抒情,塑造了完整的自我形象,都极自然而形神俱妙。李清照的词抒情曲折、讲究含蓄,善于化虚为实,将心灵深处的情感表现得具体可见。她写“愁”的句子最能体现。“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上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柔肠一寸愁千缕”(《武陵春》)。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是“易安体”的主要特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绿肥红瘦”,是锻炼出来的,非偶然拈得,但选语新警,锤炼又不失自然。
  王绪代,贵州省镇宁县锦屏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