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评阎志的《以父亲的名义》

作者:邹建军




  成都西边的大地震发生后,《诗歌月刊》(下半月刊)策划《本刊行动》,发表车延高、谢克强与阎志三位诗人的组诗,在诗坛引起反响。阎志诗原名《汶川九章》,真切抒写一个青年诗人在这一重大事件面前的情感波动,读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本刊选其三首进行评析,以求与更多的读者进行对话。阎志诗因地震事件而起,但并不是应景之作,因为他在诗中表达长期积累起来的感情,充满自己的气质与个性,比如那种对父亲、母亲与自己祖国的深切理解。因此,整组诗作感情深厚、情感真挚、语言纯洁,是一组值得重视的时事抒情诗。我认为它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独特的抒情角度,体现出独到的艺术构思。诗人写诗,如果只是从自己的角度进行抒情,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阎志此诗,分别以一个拥有十岁女儿的父亲身份、一个拥有小孩的母亲身份、一个捐一亿以重建灾区学校的企业家身份与小孩进行虚拟对话,与那种只从小小自我出发的抒情拉开了距离。诗人没有将那位用双手刨出十岁女儿的父亲当作客体,而是以父亲的名义表达对女儿的深爱;诗人没有将那个以自己的身体护卫小孩而自己死去的母亲当作英雄,而是以母亲的身份表达深深的母爱;诗人也没有将那个捐助大笔金钱的企业家当作榜样,而是以其特殊身份对大人们中的某一群体之行为表示忏悔,请求死去孩子们的原谅与宽恕。抒情角度的改变,带来了情感的真挚,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同时,诗人采取一种与孩子对话的方式来抒情,或以父亲与女儿对话表达一种自豪之情,或以母亲与自己的小孩对话的方式进行抒情,体现的其实只是诗人的一种想象;或以一位企业家与灾区所有失去生命的小孩子对话的方式进行抒情,表达特殊群体的深深忏悔。体现诗人独到艺术构思的抒情角度的选取,让抒情产生一种曲折,避免了诗人的直抒胸臆。
  二是诗中具有深厚的生活体验,表达的都是一种高峰情感。阎志的诗并不像那位山东诗人的词作,虚假得让人恶心,而是一切出自于自己的心灵,来来于自己的生活与生命历程。了解诗人的人都知道,阎志从小在山区长大并与父母有十分深厚的感情,与自己的姐妹也有深厚的依恋之情,对自己的祖国也有深深的关切,因此组诗中的好些诗句都是诗人真情的自然流露。在其早期作品中,诗人多次写到自己的父亲、母亲与姐姐,童年的生活在他的诗中活灵活现,因此,无论是组诗的情感还是抒情的方式,其实都是他早期情感的一种自然的延续。我们看到那位父亲伸出自己血肉模糊的双手,而他的女儿则无力地用双手勾住他的脖子;他刚从死亡线上救出自己的爱女,诗中的每一句都是他所说的话,因此是那样的真实与真诚;我们看到那位母亲以自己的身躯护卫小孩子的时候,她在手机上留了言说:“如果你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虽然她是那样地不想离去,也并不埋怨上帝的不公,只愿自己的小孩能够活下去,坚强、勇敢地活下去。母亲的伟大,以她自己的言行进行呈现。那位企业家的话也并不虚假,反而显得特别的真实,当我们得知他是唐山地震的孤儿的时候,这种真实感则更加坚固,他是以自己的心感受到了这次大地震的悲痛。如果以自己的高峰体验作为诗作的内容与基础,不让人感动才是怪事。
  三是以形象与意象表达真情。三首诗所呈现的就是三组形象,有的时候还有意象的存在,因此,诗作显得比较空灵与虚化,富于诗情与画意。“妈妈只想做你温暖的怀抱/做你身边轻轻的风/一直陪着你长大”(《你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孩子,其实你什么也没有说/你无助的手只是紧握着笔/你想画下明天的太阳 还是昨天的笑脸”(《建震不跨的学校》)这样的句子超越了一般,富有诗意,让人产生联想。由于整组诗都是诗人以与孩子对话的方式进行心灵的呈现,因此诗中没有空洞的政治口号,也没有多少故事的框架,在读者面前呈现出来的总是种种形象:父亲、母亲、曾经是唐山地震孤儿的企业家、十岁的女儿、不满周岁的小孩子,以及那些已经死去的成千上万的孩子们。最为感人的还是诗人虚拟的父亲、母亲与那位没有姓名的企业家的形象,每一位身上都体现了不同的主体精神,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博大的父爱、深厚的母爱以及宽阔的同胞之爱。此组诗中具体的形象虽然比较实在,而总体上则形成一种虚像,并产生一种意境,空灵之感由此而生。
  阎志的这一组诗,关注正在发生的时代重大事件,善于从报章杂志上刊载的报道中发掘出诗情与诗意,并总是从自我的人生经历出发进行思考,因此写得情深意长、境界开阔。自然,如果想象性更强、语言更含蓄、让形象上升到意象的高度,也许就更深厚与精粹了。表现时代重大事件是诗人的责任,但这样的题材难于产生力作;阎诗能够如此,已经是倾其心力,因此是可喜可贺的。
  
  邹建军,著名批评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外国文学研究》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