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在研究性学习中加强复习

作者:俱波峰




  所谓研究性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形和途径,让学生通过生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许多老师习惯于将复习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复习教材内容,梳理知识网络,构建知识体系;第二阶段分专题选讲,强化基础知识;第三阶段,查漏补缺,综合训练。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将二、三阶段截然分开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尤其是将教师讲和学生记分开进行,不利于学生及时总结和反馈,特别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这种整齐划一的复习模式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现象比比皆是,大大影响了复习效果。在实践中我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高三复习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研究性学习”在高三复习中的运用侧重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大纲的体系,课本的脉络和高考的要求,将复习内容转换成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我们知道,高考复习必须按“效率最优化”的原则选择对策;这个对策必须具有普遍的优势对全体有效。所谓面向全体,并不是指面向一个具体的班级,而是指承认个性,通过面向每一个个体来体现“面向全体”。因此,高三复习中的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1、主动性:高三前阶段复习中教师一直把握复习的方向,什么时候该复习什么内容,哪些知识要强化,哪些可以一带而过,教师心中有数,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跟上教师的步伐,跟着老师思路走,其学习主动性很少有机会体现而后阶段随着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学生可以自己设定复习计划和方案,策划整个和后期复习,学生的主动性有了施展的空间。
  2、深刻性:对语文知识的深刻理解,语感的养成,语文领悟能力的提高,无法完全依赖教师的课堂教学来完成。一味地模仿,丝毫无助于语文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当今高考语文试题的灵活性,语言答案的开放性,更是要求学生活学语文。因此,要超越模仿阶段,必须依靠学生自己的探究体悟。
  3、针对性:在高三后阶段的复习中,学生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这时候找到需求一致的学生是不太可能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确定相关专题,制订目标,研究手法。比如同是病句辨析,优生可以细化到:病句诊断,病因分析,修改病句等方面,待提高生则只要能选出有毛病的句子就行了。要求不同,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层次上有所进步,复习效果也就显现出来了。同时,除了知识结构上具有针对性外,在专题的选择上。甚至可以细到复习对策、复习方法、迎考心理等方面,针对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同时还能克服目前教师“过度期望、过分干预、过度包办”的弊病,使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倾听自己的心跳,明白自己的需要,明确自己的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在成功中总结经验,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把整个复习变成一次次对知识的体验和对困难的征服,在研究的过程中形成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研究性复习在高三复习中给我们带来了显著成效。尽管一切还刚刚开始,但我们分明感到“题海战术”已成为过去式,复习的针对性时效性有了显著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出来了,复习的主动性也大大增强。
  由于经验不足,在操作中尚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企盼广大同仁给予指导。
  
  俱波峰,陕西省延安市延大附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