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东坡词《卜算子》与《定风波》赏析
作者:季云杰
一、披文入情,整体感知。
《文心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理解文本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可以形成这样的整体感知:
《卜算子》此词是苏轼在贬所抒怀之作。上半阕叙写寓居定慧院时的寂静情况。下半阕承接上文而专写孤鸿,说这个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
《定风波》从下雨写到雨停,但其意不在写遇雨的经历,而在通过遇雨的经历、通过眼前生活中的平常景象,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表达自己坦荡的胸襟、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的精神。
解读诗歌,披文入情,只是阅读的初步目标,但这是鉴赏和评价的基础,也是迁移和创造的基础,因此这一步,必不可少。
二、抓住意象,品析警句。
意象是诗歌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警句往往是诗词的点睛之笔,从意象、警句入手,能深层次的理解诗意,走进诗人。
围绕这一点,我在两首词教学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这首词的警句,体现了全词的中心思想,如何理解它的内涵呢?
“任平生”三字是平生饱经风雨,早已听其自然的意思。这里的“风雨”不仅是指自然界风雨,更重要的是指政治上的风雨。“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2、结合小序、词的内容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含义?
晴天也好,雨天也好,对我说来都是无所谓的。“风雨”、“晴”是指处境的好坏;官职的升降;地位的得失等。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3、找出并体会《卜算子》中感情色彩强烈的字词。
“缺”、“疏”、“断”、“幽”、“独”、“孤”、“惊”、“恨”、“寒”、“寂寞”、“冷”
这些词语渲染了幽静、凄清的环境,塑造了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凄苦、清高的幽人和鸿的形象。
三、知人论世,整体把握。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获得这样的认知:这两首词都是运用曲笔的形式,《卜算子》是一首咏物词,以孤鸿自比,借物寓意,表现了自己被贬黄州后痛苦、寂寞、凄苦,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也可以见出词人面对打击、失意后表现出的清高、脱俗执着;《定风波》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途中遇雨,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在种种打击和挫折面前不退缩、不丧气,坦然处之的旷达心境。
值得我们探究的是这两首词都创作于被贬黄州这段时期,可两首词表现出来的情感、认识相差又是如此之大,因此要真正深入理解文本,还有必要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的人生际遇和词的写作背景。先是熙宁中,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多扰民者,心中不满,发抒于诗中,因此激怒新党,说苏轼诽谤朝政,遂逮捕下狱,百端罗织,必欲置之死地,即所谓“乌台诗案”。幸而神宗还算明白,在关押一百多日后,终于释放苏轼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自元丰三年(1080)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六月乃量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在黄州的生活是凄苦的,不仅在于物质,更在于精神,这段时间他经历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惊恐惊吓,原来的生活一下子轰然消失,他就是在这种惶恐孤寂中生活,词中的孤鸿正是词人的真实写照。幸而苏轼天性豁达,在孤寂的现实中找不到出路,于是他把眼光投入到浩渺的宇宙,奇异的大自然中,以自我超脱的办法派遣苦闷,形成一种旷达洒脱的性格和修养,并外化为这首著名的《定风波》。由此也看见词人的思想是复杂矛盾的。
诗词的鉴赏往往都会经历这样三个由浅入深的阶段,当然鉴赏时这三个阶段又不是截然分开的。
季云杰,江苏省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