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再读《阿Q正传》引起的思考
作者:安正峰
阿Q的悲剧性格,尤其是自卑和自尊混杂的心态——通过挖掘和发现别人的生理缺陷或人生缺点来实现自我的肯定及通过揭人之短来提升自己低下的社会地位——这就使“阿Q们”自觉不自觉地养成了“精神胜利法”,误把对弱者的欺凌当作勇敢,把被强者的利用当作恩宠,把自轻自贱视为光荣,把麻木无聊当作有趣,这一切与社会制度和生活环境的确是紧紧相关的。从阿Q生存的客观环境上寻找阿Q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这也无疑是正确的。但同时如果不深挖阿Q悲剧命运中的个人因素的消极方面,这不是完全的唯物主义者,也不符合鲁迅先生写作本文的初衷。笔者认为造成阿Q悲剧命运的固然有社会的因素,但个人的性格因素还是主要的。在旧社会像阿Q这样的贫雇农绝非阿Q一人,而阿Q的言行、处世态度则绝对只属于阿Q一人。阿Q之所以成为“阿Q”,这与他的性格特征是密不可分。面对矛盾的社会环境阿Q选择了一条不正确的反抗道路,而形成了他的悲剧性格。因此,我们在分析阿Q悲剧命运时还应着重挖掘造成阿Q悲剧命运的“这个”个人因素,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作者塑造阿Q形象的深刻用意,从而引起社会的真正关注和救治,避免“阿Q性”的代代相传。
阿Q是一个生理和心理上都有毛病的人。生理上阿Q枯瘦伶仃,头上有赖疮疤,这就处在了周围人的轻视和嘲弄之中,因此,他心理上处处就进行反抗,这是无可厚非的,只是不应该以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的方式希图赢得全体未庄人的尊重。由于他自己的无能胆怯,在强者面前受到的气、痛苦,就通过弱者转移发泄,与小D争斗,对王胡冷眼,对小尼姑动手动脚;面对失败和屈辱,不是从自己方面找出原因思考如何才能不被轻视和嘲弄,而是采用“阿Q式”的解决方法。人的生理相貌是不能由自己来决定的,但一个人的行为是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的,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高尚行为引起社会的尊重。很多残疾人的自强不息不是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尊敬吗?而一个人如果以一种不恰当的行为来对待别人的轻视,那只能引起人们的更大反感,阿Q走的就是这条错误的路。这也是他悲剧命运的主要根源。
同时,我也在想,旧的社会制度已经改变了多年,我们也批判疗救了多年国民性的弱点,可“阿Q”还没有绝种,这是为什么呢?怎样才能避免“阿Q悲剧”的继续发生呢?
八十七年前,当鲁迅先生写出了《阿Q正传》后,一大批文人揭露国民弱点的文章也接踵出现,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以及“疗救的关注”。但几十年过去了,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的弱点并没有彻底地得以改变,“阿Q的子孙”仍绵延不绝,鲁迅先生竭力要改变愚弱国民性的愿望并没有完全得以实现;或者只是一个时代的人关注了,愤激了,改进了,而另一个时代的人却忘记了,淡漠了,不以为然了,丑陋的行为仍然丑陋,甚至不以为丑;“阿Q”仍在阿Q,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究其原因,我觉得就在于鲁迅先生在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国民性的弱点后,而我们并没有接着寻找出彻底改变这些弱点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或者我们揭露批判得多而正面引导得少。这样,若只“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而不去用正面的东西加以引导、教化,就如同只用镜子照出脸上的脏物不去擦拭修整一样。我们如果只想通过让人们读这些作品来改变其思想状况,那是决不可能达到目的的。社会还应不断建立起不同时期规范国民行为的准则。
要彻底改变中国人几千年来的精神弱点,仅靠揭露批判奴性人格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我们还应接着写《阿Q正传》的“续篇”。
安正峰,甘肃省平凉一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