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我国当代历史小说兴盛原因初探

作者:张兆华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随着政治气候的变暖,我国的文学迎来了明媚的春天。经过三十多年的阳光沐浴和雨露滋润,当代历史小说在生机勃勃的文学百花园里,可以说是红杏出墙,一枝独秀。
  1976年末,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二卷迎着乍来的春风,破土而出。紧接着,《李自成》第一卷修订本于1977年出版。八十年代初,姚雪垠又出版了《李自成》第三卷。这一时期出现的历史小说,比较著名的还有《星星草》、《风萧萧》、《九月菊》等。这些作品为试图冲破旧的历史小说的条条框框,作出了有益的努力。
  九十年代,二月河、刘鸿泽、满汝毅、凌力、曲春礼、孙卓、薛浩、莫英、丁力等一大批历史小说作家涌现出来,历史小说作品在数量上急剧增加。这些作品或写封建帝王,或写政治思想家,或写民族英雄,或写农民起义,内容丰富多彩。写作方法方面,在继承历史小说传统的章回体基础上,也有所创新。
  二十一世纪初,历史小说作家作品更是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不胜枚举。这时期的作家,对历史题材的挖掘更加广泛、深刻。纵看上起虞舜出世,下至满清覆灭。横看非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名人大家,且有文人学士、才子佳人,甚至身处社会底层的妓女乞儿、平民百姓等。这时期的作品,思想内容上,除了表现朝廷宫闱权术、治人治国谋略之外,一些作家更注重反映民族的融合团结、诗文画家的性情德操及下层人民的喜怒哀乐等。在艺术表现上,作家的文笔更加细腻,手法更加灵活。在写作规模上,或作家个人推出,或出版社推出,更多的“系列小说”面世。前者如杨力的“千古系列”、唐浩明的《曾国藩》系列、孙浩辉的《大秦帝国》系列等,后者如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的清朝系列、湖南文艺社的“千秋”系列等,皆是部部曲曲,连连续续,洋洋大观。尤其是作家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小说”,规模极其宏大,总共十三卷500余万字。其作品社会评价极高,曾经获得“八五”期间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入围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历史类),香港《亚洲周刊》评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之一,并且获得美国“最受欢迎的海外华人作家作品奖”。
  我国当代历史小说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终于形成当前这样的兴盛景象,实属来之不易。惜之、爱之、护之,是我们对其观察分析的出发点。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当代历史小说呈现兴盛景象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1)社会政治的原因
  我国当代文学是在政治气候的严冬过后获得新生的。1976年底,长达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我国社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的重大变化,人们长期被压抑、被束缚的思想得到解放。民族精神迅速提高,国家观念大大加强。振兴民族,富强国家,成为广大人民的强烈愿望。要展现民族历史,要发掘民族精神,要增强民族凝聚力,历史小说担负重任,顺应时代潮流,在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发展起来。
  进入九十年代后,由于国民经济的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全国人民心中的民族自豪感空前高涨。这样的社会政治背景,进一步激发起人们对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探索兴趣,大批的历史小说作家作品涌现出来,大量的优秀历史小说作品创作面世。这样的社会政治背景,也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历史题材的喜爱,尤其是青少年一代的加入,使历史小说的读者队伍越来越壮大,我国当代历史小说正是因此而走向兴旺发展的。
  (2)社会经济的原因
  “文化大革命”持续10年,自我封闭的经济政策,使得我国国民经济趋于崩溃的边缘。七十年代末,随着政治的解冻,经济也开始复苏。左倾的、激进的革命狂热精神,被务实的、冷静的经济治国思想所代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方针确立起来,“四个现代化”成为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政治、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带来文化领域的“思想解放”、“拨乱反正”,我国当代文学迈进“新时期”。
  进入八十年代,我国的经济体制开始转型,原来的计划经济模式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模式。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的同时,文学与经济的关系更加密切起来。五十至七十年代,人们一直认为文学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它是一种精神产品,与金钱毫无关系。“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重大变化,政治、意识形态至高无上的地位削弱,经济、财富在社会中的地位迅速提高,“市场”的选择力量越来越强大,文学的生存、发展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文学终于主动选择了“市场”。文学作为一种商品走向市场,为自身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在市场化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我国当代文学发达起来,古代历史题材这个大宝库也得到进一步发掘,历史小说有了喜人的收获。
  (3)文学自身发展的原因
  当代历史小说是我国当代文学百花丛中的一朵。她的绽开,离不开当代文学百花园内百花齐放这一环境,尤其是离不开当代小说的繁盛。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在我国社会开始迈进新的历史时期的同时,我国当代文学也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这时,本来属于社会政治层面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文学领域里得到广泛地响应,人们迫切要求砸碎精神枷锁,解放思想。1977年和1978年文艺界所进行的一系列“拨乱反正”工作,为文学进入“新时期”作了组织上和思想上的准备。十年动乱中推行的“文艺黑线专政”、“三突出”、“阴谋文艺”等思想理论得到批判,被迫解散的文艺组织恢复起来。1979年10月,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召开。大会上,邓小平同志在大会致辞中阐述了发展新时期文艺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措施,为我国当代文学指明了前进方向。这次大会提出了“文艺民主”的要求,并且重申了早在五十年代已经提出但一直未能得到真正实行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文艺思想的解放,带来文学创作的活跃。就小说而言,“伤痕小说”、“反思小说”的成绩最为突出。这一时期的文坛景象,令人耳目一新。
  1984年12月召开的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对文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大会上,以中共中央名义宣读的大会祝词中,提出了“创作自由”的口号:“作家有选择题材、主题和艺术表现方法的充分自由,有抒发自己的感情、激情、和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充分自由”,“我们党、政府、文艺团体以至全社会,都应当坚定地保证作家的这种自由。”这样的文艺方针极大地激发起作家的创作激情,大量的文学作品创作出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作家更加关注现实社会,纪实文学、“新写实小说”涌现出来。这一时期的文学景象,使人精神振奋。
  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我国文学创作兴盛势头不减。这一时期,现实主义小说掀起一个新高潮。“新官场小说”开始出现,并受到广泛关注。女作家的创作成就非凡,“女性文学”引人注目。一批被认为是站在社会边缘处写作的“新生代”作家,崭露头角。一些七十、八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作家也开始登上文坛,壮大了作家队伍。这一时期的文学,更加让人充满希望。
  (4)外来文化影响的原因
  外来文化的引进,极大地刺激并推动了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五十、六十年代,我国采取的是对中外文化“高度选择”的方针。“文化大革命”期间,采取的是“自我封闭”的文化政策。在经过长时期的封锁之后,从八十年代初开始,我国逐渐掀起大规模介绍西方文化的热潮。这一时期,陆续创办了十多种专门研究和翻译外国文学的刊物。许多出版社都在出版译本的基础上,又成立了专门的外国文学出版机构。各刊物刊出、各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文学作品和研究著作,迅速形成规模。于是,西方“现代派小说”的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等文学流派介绍进来,意识流、蒙太奇、黑色幽默等艺术方法介绍进来,引起我国作家艺术观念的更新和创作方法的改进。八十、九十年代,西方文学所产生的影响取得丰硕成果。如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影响而出现的“寻根小说”、受西方现代派影响而亮相的“先锋小说”等。而且,这种影响仍然在不断地发挥刺激作用,促进着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
  在西方文化刺激并推动我国当代文学的同时,我国当代历史小说也在港、台文化刺激下发展起来。八十年代初,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起先是金庸的“武侠小说”如潮水一般汹涌而来,内地迅速掀起一股“武侠小说热”。紧接着,琼瑶的“言情小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登陆”,大陆又迅速掀起一股“言情小说热”。港、台小说风行大陆,不但广大读者被牢牢吸引,如醉如痴,而且使人们看到了社会开放的程度和小说广阔的市场。于是,一批作家向古代社会、向民族历史中寻找素材,开始创作历史小说。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以古代历史为题材的小说终于蔚为大观,呈现一片令人欣喜的景象。
  
  张兆华,河南南阳理工学院教育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