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浅谈古代的边塞诗
作者:李锡林
边塞诗有两大突出特点:
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二是鲜明的边地风貌。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
根据边塞诗选材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内容上的不同,边塞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
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二、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
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成独特的边塞闺怨诗。
以金昌绪的《春怨》为例: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长年戍边的亲人还健康地活着吗?每天吃得饱吗?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这一切,都让思妇担心、牵挂,而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极就不自觉地出现在白日梦中了。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会,也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啊,难怪女主人要赶走可爱的黄莺鸟。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看起来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实则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三、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
杜甫在《兵车行》中沉痛地写到:“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战争使得无数的家庭背井离乡、使得无数的战士变成累累白骨!
高适在《燕歌行》里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方面是前线的战士浴血奋战,随时都有战死的可能;一方面却是将领们纵情声色、歌舞升平。
四、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
王昌龄的《从军行》较为典型: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只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里的“边愁”有对于现实的忧愁、建功立业的渴盼,更有离乡背井抛妇别雏的痛楚、无限的乡愁。
宋人范仲淹的《渔家傲》和《苏幕遮》也表达了因长期戍边又毫无结果而产生的思乡之情。“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酒如愁肠,化作相思泪。”“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些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典型诗句。
如果考生在宏观上能把握边塞诗以上的特点,能了解边塞诗内容上的基本要点不外是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等,那么,读懂这类诗就没有理解上的障碍了。
边塞诗的命题特点多在诗的内容情感上设点,多在景情的关系上设点。
1、在边塞诗的基本特征上设点。
例:为什么说下面这首唐诗是一首边塞诗?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在边塞诗的思想内容上设点。
例:柳中庸的《征人怨》,诗题为“征人怨”,通篇岁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一句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二句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三四句怨气候苦寒、景色单调。
3、将两首边塞诗进行内容和表达上的异同比较。
例:阅读下面两首边塞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李 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 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⑴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之处?抒情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答:两首诗都表达了制敌平叛、建功报国的雄心热望。但《南园》是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马诗》则用比兴,显得婉曲而耐人寻味。
⑵《马诗》是怎样运用“比兴”手法的?《南园》由两个问句组成,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马诗》开篇以雪喻沙、以钩喻月,是比;全诗借马喻人,借咏叹马及其命运,来抒写志士的远大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感慨、愤懑,通篇是比。开篇两句从富有沙场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发驰骋疆场的豪情,是兴。全诗抒发了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郁闷。比中有兴,兴中见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南园》第一问是泛问,也是自问。用反问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写出了诗人面对烽火连天、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局面焦虑万分的心境和投笔从戎收拾破碎山河的激昂之情。第二问继续用反问,从反面有力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
李锡林,湖北襄樊市第五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