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坚持动态生成教学 激发学生探究潜能

作者:丁海云




  生1:他是以国家尊严为重的人,比如在章台,“相如奉璧献秦王”时,却因为在列观接见,秦王又将璧传之美人,蔺相如差点璧毁人亡。在渑池会上,因为秦王侮辱赵王,让赵王鼓瑟,蔺相如又要“以颈血溅大王”,针锋相对,有力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师:很好,分析得有理有据。
  生2:我认为在渑池会上体现出蔺相如是有胆识的人,如他说“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他并不是真的会玩命,他只是威吓秦王,秦王必定懂得“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生笑),那么就乖乖为赵王击缶了。(很多学生受到生2的鼓舞,纷纷举手。)
  生3:可以把蔺相如说成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实力强,却什么事都往坏处想。献璧时,他想如果把璧给了秦王,说不定秦王不守信用,璧给拿去了,人也被杀了。他又受礼教约束比较大,他又不能自己和和氏璧一起回去,搞不好被赵国骂死。璧送回去了,所以人留在秦国和秦王理论。
  生4: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说,先入死中去,就是说,一个人的主观观点先进入死的地步,在生活中可能就有比较美满的结局。蔺相如可以说是存在主义的先驱,他把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他是勇更是智慧的表现。
  生5:蔺是一个软硬兼施的人,在渑池会时,他不是一开始就逼秦王,他会跪下来请秦王,看秦王的反应,如在献璧时很会观言察色,他是既诡辩又雄辩的人,他不仅像别人用气势,用语言,而且是用生命去压秦王,这在当时的六国是一个风尚。
  师:为什么说在当时的六国是一个风尚?
  生6:初中学过《唐雎不辱使命》,唐雎也是这样的人。还有毛遂。
  生7:《荆轲刺秦王》中的荆轲也是这样的。
  师:说得好。这些有知识有才德的人为了自己的国家,用生命来阐释正道直行,这不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苦苦追求的理想人格吗?
  在这场表述中,教师成了聆听者,甚至成为受教育者。更让教者惊讶的是:越是通过与文本对话,深入探究,就越能引出新的更丰富的见解。也正因为这样,我们的文化遗产和价值才不是封闭的和僵死的,而是通过民主的对话,变得更有包容性、更丰富和常变常新。
  一堂只是圆满完成预设问题的课堂不能说是一堂成功的、真实的课堂。同样没有精心预设,相信“船到桥头自会直”,或者“拣到篮里都是菜”,恐怕也会临事而迷,语文教学也会陷入困境。“生成”应该是有机的,不是随意的;“生成”应该是开放的,不是放任的。教师只有吃透教材,立足学生,鼓励对话,精心“插柳”,才会有课堂生成的“绿意盈盈”,才能把课堂变得如叶澜教授所说的“最有活力的、生气勃勃的、极富有动态性”。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教育研究[J],2002.(10)
  2.[美]乔治·麦克林著.干春松 杨凤岗译.传统与超越.华夏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
  
  丁海云,浙江杭州二中分校教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