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颐指气使

作者:席根平




  《中华成语大字典》里解释“颐指气使”:“颐”,颊,腮;“颐指”,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示意;“气使”,用神情支使人;后来用它来形容有权势的人待人态度傲慢或比喻任意支配,运用自如。我在这里姑且不论该成语感情色彩的褒贬,想使语文老师通过面部表情示意学生(颐指),通过神态支使学生(气使)理解课文,活跃气氛,培养语感,提高素质。
  
  一、在文章的题目上“颐指气使”
  
  题目是文章的灵魂、眼睛。优秀的教师都善于在题目上做文章,他们读题、断句、释题、点题、扣题,帮助学生通过题目把握文体、内容、主旨、情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在此基础上辅以适当的面部表情和体态语言,定会锦上添花。《再别康桥》表达了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教师要带点难舍难分的表情,一步三回头式的读题目;《死水》鞭挞了黑暗的军阀统治,教师要用咬牙切齿的神态展示题目所蕴含的作者满腔的悲愤;《我有一个梦想》要用眼睛遥望远方,显示马丁·路德金对自由的渴望;《我的空中楼阁》要用眼望半空,略带喜悦之情体现怡然自得之意;《祭十二郎文》要把作者的痛惜、怀念之情寄寓在头颅低垂的神态和面带悲哀的表情之中;《愚溪诗序》要用故作悠然、实则无奈的姿态表现自嘲、自慰的情调。
  
  二、在关键句子上“颐指气使”
  
  一般来说,叙述、描写、说明性的句子重在客观表现,抒情和议论句重在表达主观情感和思想。老师在读画面感比较强的叙述、描写句子时要根据不同语境,选择不同的表情示意。《我与地坛》中“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要用茫然、急迫的神态读出这个句子,表现母亲的担忧。《荷塘月色中》关于荷叶、荷花、荷香的描写的句子要用陶醉、恬静的表情体现朱自清暂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的惬意。说明文中要不断用合适的停顿、适当的手势、得当的体态指示学生对其中的关键句子形成清晰的印象。至于那些抒情、议论句更要像演员唱到高潮处那样尽情地、甚至夸张的表现作者的意图。在朗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这句话时,除了要用较慢的语速外,还要用抬头表现敬仰之情,用低头表现悼念之情,用手捂胸膛读“思想家”三字,强调马克思的特殊地位,用手从胸膛慢慢的去掉暗示“停止思想”乃逝世之意;“对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中的“英名”、“事业”、“永垂不朽”要再放慢语速,加重读音的同时,辅以敬仰的神情,体现马克思对后世巨大深远的影响。从文章结构上讲,对总起句要用引导的手势和眼神向下文示意;对总结句可用收拢的姿态和抬头、合书等动作表达结束之意;列过渡句则要用双手分示、眼神上移下转等神态表现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在修辞格上“颐指气使”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修辞手法的演示十分讲究,某些童话通篇采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老师要模仿拟体、喻体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现爱憎。初高中语文教学在修辞上也需下功夫,给点“颜色”叫同学看。“白发三千丈”要用手捋长发示意,夸张其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要用双手从胸前划向远方和摇头叹息等动作表现这个化虚为实的比喻所表达的亡国之君绵远无尽的愁思;还可用双手合拢、张开表现《我的空中楼阁》中用花蕊表现光线变暗、变亮的句子;用压指头、数数、点头等神态能更好的表现孟子文章中的排比句的运用带来的排山倒海的气势;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优美的意境,精妙的对偶,不辅以舒展的体态、向往的神情,就难以表达它的意蕴。
  
  四、在标点符号上“颐指气使”
  
  标点符号肩负着断句、指明语气、标明特殊意义的使命。点号中的问号和感叹号带有强烈的疑问和惊叹语气,在朗读时,一般疑问句要辅以疑惑的表情,设问句要有强调的姿态,反问句要显示肯定的气色,感叹句要做出或惊讶或感动的体态,以便尽力增强这些点号的表现力。标号中的省略号、破折号、引号更能表现丰富的思想,如果不辅以表情,单靠抑扬顿挫的朗读难以表达深刻的内涵。如《我的空中楼阁》中“和‘领土’相对的是‘领空”’这句话中“领土”、“领空”这两个加引号的词一定要用自豪、自得的神情体现大词小用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