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作者:陈爱鹏
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武)辞曰”;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5)师引导学生用5分钟即兴背诵本段。
第3段
(1)一生范读本段。
(2)生借助注释细细梳理本段。(因为本段集中刻画了烛的形象、表现出其高超的游说技巧,所以让学生细细品味)
(3)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①“夜……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不畏危险。
②烛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大家看课后练习三中的一句话:“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围绕这句话分组讨论,请三人一组,接龙串析烛之武的劝说语句,探讨其深刻的底蕴,先在组内交流,然后派一位代表在班上交流。说辩内容:
无利可图 削其戒心
亡郑利晋 予其防心
存郑利秦 使其动心
赐晋无利 激其恨心
阙秦利晋 劝其死心
说辩艺术:
一是援古例今,有历史的回顾,有现实的分析;二是善于作比,本意是为保全郑国,言语上处处为秦国打算。从反面强调亡郑结果,只能使“邻厚”、“君薄”;从正面陈说保全了郑国,对秦不仅无害,反而“利秦”,便于“取晋”。三是语言得体。本是求人,却不卑不亢,高屋建瓴,语重心长,迫使对方就范。可谓有理、有利、有节、有体,从而出色的完成了游说使命。
(4)生质疑问难,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5)学生同桌讨论归纳,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益;
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边邑;
封: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厚:
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变薄;
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东:名词活用做状语;
陪:通假字,通“倍”;共:通假字,通“供”;
厌:通假字,通“餍”;说:通假字,通“悦”;
阙:通假字,通“缺”或“掘”;
以为:古今异义词,古意:把……当作;今意:认为。
行李:古今异义词,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时带的包裹。
东道主:古今异义词,古意: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请客的主人。
乏困:古今异义词,古意:缺乏的东西;今意:精神不好。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6)师引导学生结合烛的游说步骤即兴背诵本段。
第4段
(1)女生齐读本段。
(2)男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晋文公以“不仁”、“不知”、“不武”的理由退兵。看似冠冕堂皇,其实,“不仁”只是一个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知”是理智,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是因为胜负之数,难以预料。所以,说到底,晋的退兵,是“利”字使然。
(3)学生讨论归纳本段知识点:
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知:通假字,通“智”。 夫人:古今异义词,古意:那个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
去:古今异义词,古意:离开;今意:到,往。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
(4)师引导学生即兴背诵本段。
四、美读课文,升华感受。
文章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请学生总结一下烛之武的形象。然后带着对烛之武的崇敬诵读课文。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发言,师引导学生归纳。文章虽短,在人物塑造上却颇具匠心。文章第一段写国难当头,烛之武不顾年迈体衰,愿受君命,出使秦营,危难之际,突出一个“义”字。“夜缒而出”,寥寥四字,用语简洁,内涵丰富,有场景,有动作,便将垂垂老矣的烛之武形象跃然纸上,真真切切突出一个“勇”字。至于面见秦君,一番慷慨陈辞,言简意赅,实实在在体现一个“智”字。——大义、大勇、大智。《左传》善于通过精彩的人物语言,揭示人物性格,由此可见一斑。
五、拓展练习。
烛之武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让乾坤倒转。生活中也同样需要劝说。设计四个话题,让同学们来劝说:网瘾现象、厌学现象。讨论时要明确角色,谁是劝者,谁是被劝者。这样讨论会更有针对性。(同学们分组讨论,相互劝说。教师巡回指导,及时指导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问题。)
方法:
①分组讨论3分钟左右。
②每一组学生上台劝告完。其他同学评价。
③主要根据劝说的方法评论,说优点,也说缺点。
④教师评价时强调劝说所用的方法。
⑤师生共同分析有没有更好的劝说方法。
课堂总结
烛之武一人之辩,重于九鼎大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让劝说成为沟通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吧!让劝说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立交桥吧!
课后作业部分
1、整理文章中重点词、词组、句式。
实词:贰、军、师、子、是鄙、远、陪、赐、朝夕、版、唯。
一词多义:若、说、辞、鄙微、之。
词组:以为、“所”字词组。
句式:判断句、宾语前置、省略句。
2、推荐课外阅读《重耳之亡》、《子鱼论鱼》、《介之推不言禄》等篇目,开拓视野。
[1]